我是欧导,每天写文章,分享我在15年上万家中小企业新商业培训咨询服务领域的实战经验。
今天咱们来谈一下中医诊所、中医馆的市场趋势和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做商业模式创新时,首先看趋势,也就是在不在风口上,在不在红利期。
我们常讲看准趋势,做对事。
方向对了,慢也是快,
方向错了,快也是慢。
趋势看什么?
如,这几点我们首先要看一下:
一是看国家政策
二是看市场容量
三是看市场增量
从商业模式层面看,中医类诊所10年时间(-)趋势上的一些主要变化:中医诊所数量从万千多家增长到6万千多家,涨了近一倍;
中医诊所数量占比全国医疗机构从.54%上升到6.19%,翻了近一倍;
中医诊所单店营收从8万4千涨到18万6千,平均年增长9.4%;
在年占比全国诊所数为2.79%,在年(查到最新年度统计数据)上升到占比27.66%。
在国家制订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到年中国的中医类诊疗机构数量要达到9.5万家,医院类占比家,中医诊所类将达到8.87万家,相对6.万家的存量,还有2.5万家左右的增量空间。
另据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医诊所数量不降反增,据分析有以下因素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必定兴中医,政策文件持续利好中医药;中医药在对抗新冠肺炎具有显著功效,尤其预防疫情的中成药更是成为畅销品;政策上限制诊所吊针输液,间接利好中医;医保政策上也向中医诊疗类项目倾斜;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上到国家领导都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输出;中医药对慢性病、治未病、康复保健等具有天然属性,市场更广阔。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中医类诊所的市场发展趋势是非常良好的,再配合好的商业模式,足以有一翻大作为。
其次,商业模式创新时,还要看看中医诊所行业集中度,以及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代表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收集现有中医类诊所一些代表企业,我总结了一份表格,见下表:
梳理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发现几个现象:
一是中医诊所目前的行业集中度是不高的,极少出现上千家中医馆连锁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几家、几十家,最多上百家的规模,而且一个品牌多集中于一个地域发展;
二是行业内已出现了一家上市公司固生堂(同仁堂除外),说明它的商业模式得到了市场验证,获得了客户认同;
……
从商业模式创新趋势看,中医诊所还有以下现状:中医馆成为连锁大药房转型新业态选择
中医馆的店均经营面积达到了70平米,万年销售额
诊金/医技收入/药品收入比=10.2%/18.1%/71.7%
平均拥有1.6个坐堂医,9个中医诊室
平均经营个中药饮片品规
中医馆营销,以冬病夏治、膏方推广、举办中药节等为主
目前中医馆医生主要收入来源靠药费收入为主,医生拿中药提成15-20%
这种收入结构导致低质低价中药饮片或提高售价
中医诊所、中医馆的商业模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要能解决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发展空间足够大能整合上游、并购中游、帮扶下游,挖掘客户终身价值,实现招商家,服务万用户,造福1亿人,带富10万产业合伙人。
二是盈利能力足够强入口端盈利、产品端盈利、异业端盈利、平台端盈利、产业端盈利、资本端盈利等,企业不仅能做到赚钱,还能有钱(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最关键是值钱,1亿的利润,50倍的市盈率,资本市场就是50亿的市值。
三是合伙人团队足够多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不是产品,不是资金,不是资源,不是关系,而是人,准确来说是合伙人,需要做事业你有事业合伙人,需要资金你有资本合伙人,需要资源你有资源合伙人,需要产品你有供应链合伙人,需要客户你有渠道合伙人……
你所想的一切,都有人想过,也已经有人做到了,关键是怎么找到他,然后和他合伙。
其他问题,基本是以上三方面的完善和注解。
中医诊所设计商业模式时,要能解决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寻找并锁定名老中医问题中医强调辨证疗法,非常依赖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核心技术手法等,而名老中医院,即使退休了,医院返聘,中医诊所对他们吸引力不强,这个问题要解决;
比如:
有的机构采取股份合伙制
比如:
有的机构采取名医定期坐诊制
二是中医人才的传承与培养问题要做中医连锁,必然需要大量的中医人才,这个问题要解决;
比如:
有的机构采取师徒制传承
三是地域限制问题名老中医数量少,病人分布在全国各地,难以在全国各个城市常年奔波,这个问题要解决;
比如:
有的机构采取线上AI中医数字化诊疗
四是中医诊所收入结构问题过去诊所多依赖于后端药品和中药材的销售,诊费和医技占收入比重很小
五是入口问题得入口者得天下,客户是谁?从哪里来?要解决持续获客的问题。
……
具体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方法,择篇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