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定兴县政府网
自去年12月份至今年2月中旬,我县基本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有效降水,但由于种植基础较好加之普浇防冻水,冬前麦田长势均衡,一、二类麦田面积大,麦田群体较合理,普遍带蘖越冬,苗情明显好于上年接近常年,为小麦春季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小麦叶片冻枯较轻,绿叶存活率一般在40%左右,是近年来带绿越冬较好的一年,基本无死苗现象。二是麦苗长势较好。由于越冬期间温度偏高(小麦越冬期间平均气温偏高约1.5℃),部分时段小麦一直在缓慢生长,主体麦田群体充足、个体健壮,一、二类麦田比例占90%以上。三是麦田土壤底墒较足。小麦入冬前降水较多加之浇防冻水和2月21日全县降雪,增加了土壤墒情,少部分缺墒麦田旱情缓解。
但是,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一是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受越冬期间气温偏高和土壤墒情较好共同影响,部分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亩总茎数在万以上,如春季管理不当有后期倒伏的危险。二是个别麦田墒情欠缺。自去年12月份至2月中旬几乎无有效降水,气温偏高,表墒失墒较重,部分麦田土壤裂缝较多,冬前未浇过水且未镇压的麦田旱情威胁日趋严重,如春季补墒不及时,有可能发生死苗死蘖现象。三是病虫草害威胁偏重。由于冬季气温偏高,病虫草越冬基数大,增加了麦田春季防控难度。受去冬11~12月份阶段性低温多湿寡照天气影响,部分麦田已经发生根腐病、纹枯病,局部麦田显现地下害虫危害。去年入冬前降水较多,冬前麦田除草面积减少,春季杂草偏重发生趋势明显。四是春季冻害风险加大。据气象部门预报,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局部麦区存在早春极端低温冻害的隐患,尤其是镇压不到位、土壤塇松、表土裂缝大的麦田,发生冻害的威胁更大。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应在增温保墒的基础上,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突出抓好合理减量施肥、科学节药综防为重点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合理促控,保穗数,增粒数,争粒重,实现丰产丰收。
1、返青前后要搞好麦田中耕锄划。春季“十年九旱”是我县气候特点,麦田中耕锄划可以增温、保墒,促进小麦早返青及分蘖的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在小麦返青前后应对所有麦田锄划1-2遍,特别是苗情差的麦田、旱情严重的麦田和放牧啃食严重的麦田更应加强中耕和锄划管理,增加中耕锄划次数。群体大、苗子高、冻枯严重的麦田可用竹耙子将干叶搂走,以促进早返青、早分蘖、早转化升级。
2、根据苗情墒情分类进行肥水管理。一是对严重缺墒的麦田,在地化通后抢浇救命水,但要浇小水,与底墒接上即可,如果底肥充足可不施肥,拔节期浇二水时再施;二是苗情较差、群体偏小的三类麦田以促为主,春一水时间在起身初期(3月下旬)进行,肥料在起身、拔节孕穗期分两次施,每次施入尿素7~8公斤;三是对苗情一般、群体适中的二类麦田、冬前旺长叶片黄枯严重的麦田和放牧啃食的麦田促控结合,于小麦起身中后期(3月底4月初)浇第一水,结合浇水施入15~17公斤尿素;四是对苗情较好、群体较大的一类麦田以控为主,肥力低的应推迟到拔节初(4月10日左右)浇第一水;肥力高、长势偏旺的应推迟到拔节以后五天(4月15日以后)浇第一水,亩追施尿素16~18公斤。春季浇水次数要因地因苗分类实施,一般在起身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浇好两次关键水,春二水要和春一水间隔20天以上。
3、抓好早春病虫草害一喷综防。去年秋季降温早,冬前杂草防治面积较小;越冬温度高,有利于病虫草害的安全越冬;近年来根茎部病害呈加重发生趋势,局部区域产量受损严重;春季是根茎部病害和杂草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最后一道关口;但农民对根茎部病害的认知程度低,预防意识薄弱,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小麦后期白穗白码危害减产,因此今年应加强春季病虫草害一喷综防。特别是针对个别地块出现的除草剂药害问题,春季化学除草要“对症下药”,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药量。对野燕麦、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发生的地块不宜喷施化学除草剂,可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进行人工拔除,消灭在杂草结籽之前。春季防除阔叶杂草要和防治小麦根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麦红蜘蛛等重点病虫相结合,科学选择、合理混配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抓住小麦返青后拔节前的有利时机,及时实施早春一喷综防。
4、采取措施防止小麦倒伏。对群体大、长势旺有倒伏危险的麦田,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倒伏:一是运用肥水调控技术,春季第一次肥水应推迟到拔节以后进行。二是在起身末期拔节以前进行麦田镇压。三是运用化控防倒技术,可在起身期亩用壮丰安30~4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或在拔节前5~10天(3月底4月初),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
5、防御倒春寒危害。在拔节孕穗期,当气温下降到-2~-5℃小麦就会遭受晚霜冻害,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小穗空瘪,仅有部分结实,严重影响产量。各乡镇要密切白癜风医院长沙哪家好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