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古城
「以古燕文化为魂,以明清建筑为体」
旅游集散
文化休闲
古建博览
特色商业
生态度假
燕下都位于易县境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燕下都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那里,数十米长的夯土城墙虽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现仍高出地面六七米,似冈峦起伏。山丘一样的夯土台基星罗棋布,显得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一个个燕国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然而,毕竟时间久远,很多事情已无人能说的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古之谜。昭王已远去,金台今安在
战国时候,燕昭王为报齐国的侵略之仇,立志招揽天下英雄,谋求富国强兵。燕昭王听从郭隗的建议,在燕下都专门修建了一座高台,上面堆满黄金,作为招聘贤人的专项资金。燕昭王的一片诚意招致天下英雄争奔投燕,二十八年励精图治,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任命乐毅为大将率军伐齐,下齐七十余城,洗雪了当年的耻辱。从此,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历史上有多少文人雅士都曾来到燕下都,作诗作文凭吊黄金台。然而,黄金台真的曾经存在吗?黄金台到底在哪里呢?
《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没有有关黄金台的记载,只有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和“改筑宫而师之”。由此可见,当时黄金台之名并不存在。最早的“筑台”说见于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其中有“昭王筑台以延郭隗”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引用傅逮《述游赋》中的一段话:“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寥廓,旧迹冥芒。”到了唐代,“黄金台”已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如李白的“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此说一旦形成,便为后世的史志类书籍所采纳,似乎成了不可争辩的史实,其影响更是遍及全国。
关于黄金台的位置,则众说纷纭。在北京、徐水、满城、易州等地都传说有黄金台。北京的“燕京八景”、易县的“古易州十景”、定兴的“定兴八景”中都有“金台夕照”这一景观,满城县的“贤台夕照”也是此类。成书于隋代的《上谷郡图经》对黄金台有确切记载:“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由此推断,黄金台似在今定兴县的金台陈村。然而当地传说为黄金台的高大土台如今已不复存在。而在燕下都所在地的易县高陌乡境内,高大的土台随处可见,其中有武阳台、老姆台、张公台、九女台等等。当地有“武阳台即黄金台”的说法。也有人说“张公台才是黄金台”。众多说法让人难以定论。
据笔者推测,既然《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没有关于黄金台的记载,而且,历史上黄金台又名燕台和招贤台。可以想象,黄金台应是当年燕昭王为郭隗所建的招贤馆,位于燕都平原上的招贤馆应该和其他建筑一样有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招贤馆在战乱中遭到毁坏后,上面的建筑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座高大的土台,所以后来就演变成招贤台,招贤台又被后人演绎成黄金台。招贤馆在燕下都,黄金台自然也应在燕下都了。郦道元《水经注》中所引“登金台,观武阳”句中的武阳即是指燕下都,所以武阳台即黄金台也有可能。当然,这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萧萧易水畔,何处送荆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易水送别留下千古绝唱。从此有了萧萧风,从此有了易水寒,从此有了燕赵慷慨悲歌。然而,易县三条易水河,当年太子丹到底在哪里送别荆轲?“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登车不复顾,飞盖入秦庭”的悲壮场面到底发生在哪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史记》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更权威的说法难以搜寻,访之于易县燕下都民间老者,竟得出五种说法。
其一,《安州(今安新县)志》载:“城北易水旁有秋风台,即燕丹送荆轲处。”此为安州说。持此说者,援引《史记》中有“既祖,取道”,以为“祖”即“祖泽”就是今天的白洋淀。笔者以为,白洋淀距燕下都一百余里,且在其南面,又与赵国交界。以当时“刺秦”为“绝密”,所以百里送别可能性不大。
其二,乾隆十二年《易州志》载:“送荆径在易州西南四十里,孔山东,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此为南易水说。
其三,为易县已故学者马永祥先生(著有《易水秋声》一文)考证:送荆处位于于今京赞公路易县高村大桥北侧。”此为中易水说。
其四,彭卿云著有《千古石画紫荆关》一文,文中说:“那个著名的带着人头、地图、匕首,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声中,西去刺秦王的荆轲,当年就要经过这里(紫荆关)进入秦国。”因为从燕下都至紫荆关只需经过北易水,所以,此为北易水说。持此说者以经过紫荆关、山西为入咸阳之路。
其五,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九州记载:“送荆径在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以此推断,应为现在的南北白虹村。原名为易水庄,后即因“入虎穴兮探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两句而改名为白虹村。此处也位于现在的中易水,但地点又不相同。
以上五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犹如荆轲本人写下的证词,谁也不能否定。“西陵八景”之一的“易水寒流”也因荆诗而得名。古时候北易水名为濡水,南易水名为雹水,只有中易水始终唤作易水。加之与荆轲刺秦故事有关的村名也都在中易水两岸,所以易县人多倾向于中易水。然而,五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送荆处到底在哪里,没有定论,只能称之千古悬案。
累累人头骨,却是谁家子燕下都城南有人头骨丛葬群。从1号墓往东往西大约在多米的直线上,每隔七八十米就分布着一座百多平米见方的巨大的夯筑封土人头墓葬,每个坑中都掩埋着大约多个头骨。年,河北省文物部门首次对丛葬墓群中的5号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当时,5号墓南北长十八九米,东西宽十米左右,夯筑的封土高出地面约两米多,稀疏松散,分不出夯层。头骨放置既没布局也没规律。经碳14化验,葬者大多属于18—35岁青壮年男子,埋葬时间为战国中期后段。共计三万多具头骨掩埋土中,在当时人口状况之下,3万余众何以被一次性杀戮掩埋?这些人到底是哪场战争的受害者?
年2月,曾主持第一次清理发掘的石永士先生依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王哙听信大臣鹿毛寿建议,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结果导致国内动乱。“难数月,死者数万”,认为葬者是这场动乱的死难者。之后,赵化成对石永士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人头骨应与乐毅伐齐战争有关。《战国策.燕策》记载,子之之乱时,齐国乘乱攻燕,后昭王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伐齐雪耻。乐毅率五国之兵攻齐,下齐七十余城,大胜。将士归来携敌首级邀功,后埋于燕下都城南筑“京观”。厉平先生则认为是荆轲刺秦王未果,秦王怒而攻燕,埋葬者是燕下都保卫战中的死难者。以上三种观点孰是孰非,究竟哪种更接近史实,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考证。
本文作者I于正万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