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方戏(上)
河北省自古是燕赵大地,人杰地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滋养一方戏曲”。河北大地无论是从张家口的坝上草原还是到冀南华北大平原;无论是从渤海之滨还是到巍巍太行山,处处都有河北地方戏曲的影子。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昆曲、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40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评剧、丝弦、保定老调、深泽坠子、哈哈腔、平调落子、唐剧、唐山皮影、安国老调、新颖调、四股弦、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傩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宝莲灯》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2、评剧
评剧《花为媒》
评剧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3、西路评剧
西路评剧《顶锅》
西路评剧,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蹦蹦戏的一个支流,即西路蹦蹦。西路蹦蹦的前身是京东地区民间秧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莲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对口彩唱的两小戏(一旦一丑);至年(光绪二十六年)前后,演变成三小戏。始盛行于玉田、丰润(西部)、三河、宝坻、香河、平谷和蓟县一带,并流动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东北辽沈一带,年始称为西路评剧。由于西路评剧在北京及京西一带发展,受到京西一带的古老剧种如梆子、老调和哈哈腔的熏陶,再加上西路评剧艺人的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唱腔变得高亢激昂,板头丰富。男声和女声的唱腔和现行的评剧唱腔音域相比,均宽一倍,因此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西路评剧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并各有各的唱腔。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
4、丝弦
石家庄丝弦边树森《李天保吊孝》
丝弦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有戏曲届的“活化石”之称,有年的历史。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曾遭禁演,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石家庄地区一带的为中路丝弦。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丝弦戏音乐有官、越两个腔调,全部音乐分弦索腔曲牌、板式变化系统、无过门曲牌、器乐曲和打击乐五部分。历史上丝弦有名的戏班很多,曾涌现出刘魁显(正定红)、何凤祥(赵州红)、王振全(获鹿红)、封广亭(平山红)等一批著名演员。丝弦传统剧目约有出,常演的剧目有《赶女婿》、《白罗衫》、《花烛恨》、《空印盒》、《调寇》、《封神演义》等。中路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为代表。
5、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潘杨讼》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格式是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
6、深泽坠子
深泽坠子杨焕青《回龙传》
深泽坠子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深泽坠子由河南坠子演变而来,广泛吸收豫剧、曲剧、河北梆子、评剧、京剧精华,既具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又具有燕赵音乐的慷慨绚丽,其伴奏坠胡,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那畅快淋漓的大过门为深泽坠子一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受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共同滋养的深泽坠子是研究河南、河北戏曲交流、融和的标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进入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和迅速流传,深泽坠子渐趋衰落,至目前只剩下深泽县一家国有深泽坠子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年7月,深泽坠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定州大秧歌
定州秧歌《李香莲买画》
定州大秧歌,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定州大秧歌是一个在冀中有影响的剧种。除定州外,保定地区的唐县、曲阳、望都、完县、满城、安国等县的很多农村有业余秧歌剧团。大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官知定州,见城北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等村农民在稻田里劳动很苦,便即兴为他们编了一些歌曲,教他们插秧时咏唱,故亦称“苏秧歌”。其二,远在宋朝以前,定县黑龙泉附近几村就流传着一种民间小曲,北宋年间,苏轼在定州任上,曾为其填词正曲,故称“秧歌”。自清朝以来,当地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逐步利用“秧歌”这一曲调以说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清代晚期,秧歌受其它地方剧种的影响,民间艺人开始把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编成唱本,利用秧歌曲调,并配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以初级的戏曲形式搬上农村戏台,逐渐形成了大秧歌。
8、哈哈腔
哈哈腔《白袍记》
哈哈腔,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柳子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河北中南部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作为古典艺术的哈哈腔,大约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其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的惠民、德州等地区。目前,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9、威县乱弹
威县乱弹《反潼关》
威县乱弹戏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因起源于邢台市威县而得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年和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10、武安平调
武安平调耍牙特技
武安平调,属于河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故称“武安平调”。平调是十二律中最低的调子。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武安平调流行于邯郸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永年、曲周、大名、临漳等地。
11、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端花》
武安落子,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落儿腔,流行于我市的武安、涉县、磁县、沙河、临漳、魏县等地。流行在邯郸漳河以西的称武安落子(又称沙西落子),漳河以东的称沙东落子;在河南省内黄县的称内黄落子,在山西省黎城县的称上党落子。武安落子始终与武安平调同台演出,合称武安平调落子。从艺人员兼唱两个剧种,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武安平调落子还曾与京剧同台演出,但各演各的剧目,互不相杂。落子戏在邯郸十分流行,历史上有过许多专业班社,仅武安县境内最多时专业和半职业落子班社达一百二十多个,几乎村村有落子班。至年武安县业余平调落子剧团尚有八十多个,其中尤以“白官班”、“兴盛班”、“梁红班”最有影响。沙东落子则多为半职业班社。落子戏的表演,朴素自然,接近生活,念唱口语化,以当地方言为主,武安落子用武安方言;沙东落子用临漳方言。
12、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海瑞告状》
永年西调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今山西晋城)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年2月,剧团登记时开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等。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曲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南一带。西调剧团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而西调随着演出剧目的演变,昆腔、罗戏、簧腔、卷戏剧目很少演唱,目前仅演唱梆子剧目。
12、唐剧
唐剧《人影》
唐剧,又名影调剧,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公演于年6月。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唐剧山皮影,它的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和影人动作。唐剧的念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话,就是赵丽蓉老师演小品时常说的那种话。唐剧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而成的新剧种,于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唐山市,原定名为唐山戏,后改称唐剧。
13、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穆桂英挂帅》
唐山皮影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唐山皮影是汉族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14、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小姑贤》
隆尧秧歌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大约诞生于明末清初,成型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她根植于唐尧沃土,盛行于冀南大地,曾流行于冀南、冀中、鲁西、豫北及太行山等地。解放前后,隆尧县境内秧歌科班星罗密布,数以百计,巨鹿、任县、柏乡、宁晋、内邱、赵县、元氏、南和、曲周等县,也有科班成立或人员从艺。“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佳话民谣,足以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秧歌的厚爱。隆尧秧歌孕育、产生于农田劳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为其今后的改革、创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间。隆尧秧歌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研究、发掘隆尧秧歌队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也有其他的剧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余出。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多个团,从业人员达0多人。
14、安国老调
安国老调《封神演义》
安国老调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个流传冀中、冀南广大地区,深受观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源于元明以来流行的民间小曲“河西调”,在近代唱腔板式及文武场伴奏上大致相同,但它却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清朝雍正年间(—),安国药业蓬勃发展,南北药材大汇集、大流通,带来了文化大交流,流传于白洋淀西部的民间小调河西调,也随之传入安国。河西调传唱一百多年后,至光绪初年形成地方戏雏形。当时,比较有名的艺人张金奎、张林山、崔相云等博采众长,既融入同台丝弦的高亢激昂,又吸收白洋淀一带老调的婉转悠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所以,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安国老调于民国初年趋于成熟,不仅有《万寿山》、《反徐州》、《呼延庆打擂》、《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剧目,而且文武场齐备,各种行当健全。程各庄、张乡、大章、西崔章纷纷组建老调戏班,到深泽、武邑、饶阳、安平一带演出,形成老调一家独占冀南的局面。安国县老调剧团从年起开始上演现代戏,编创移植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赤道战鼓》、《刘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现代戏,设计出新式布景,加上管弦乐,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反调”,填补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受到观众的欢迎,安国老调是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5、上四调
上四调《无底洞》
上四调属于河北省戏曲剧种之一。上四调于7年就被保定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四调起源于罗罗腔。罗罗腔流入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撞河村后,就演变成了上四调。该剧种唱腔质朴、声音淳厚。上四调过去在保定及周边县市曾经很是盛行,从清代开始就有以上四调为主的戏班。由于其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所以早就成为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与河北的丝弦腔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说来颇有点传奇色彩。据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刘氏兄弟二艺人从河南逃荒来到保定北部,一个落在新城县(今高碑店市)的撞河村,一个落在了涿县(今涿州市)南横歧村。同时也把一种唱腔优美的小曲调传到了两地,撞河村的曲调定为“上四调”,南横歧村的定为“下四调”。别看上四调只是流传于一个村落的小剧种,别看比不上河北梆子那样声名远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同样具备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该剧种唱腔质朴,曲风独特,声音淳厚,调式多样。曲调前后句重复,每句多以七字、九字为主,这是其显著特征。在当地,上四调还有“九腔十八调”之称。而实际上,上四调有悲调、平调、老调、尖调、反调各四种;还有头板、二板、反倒板、快板等凋式。总共算来,远超出了“九腔十八调”,所以说,上四调和其他的剧种相比,其曲调的丰富多变毫不逊色。解放前,上四调没有女演员,戏台上都是男扮女装,念自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来代替女声;解放后有了女演员,都用了本功嗓,但也多用音。如今的撞河业余剧团,女演员已多于男演员。
16、保定皮影
保定皮影《白蛇传》
保定皮影是河北省地方戏曲戏剧之一。保定市流行两种皮影戏即“老虎调”、“涿州影”。两种皮影大致都产生于明代,兴于清代,衰于民国初年。老虎调曾流传保定全区,保南多于保北。唱腔无伴奏由演员干唱(本嗓演唱),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音乐结构是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综合形式。板式有平调、慢板、叫腔、帮腔等,伴奏只有大锣、大钹、堂鼓、大鼓等。行当分得较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娃娃生;“旦”又分为老旦、小旦;“净”分净角(武花脸)和大生(文花脸)。剧目多连台本戏,如《四名山》、《中华会》、《七妖传》、《混元盒》等。涿州影流传于保北涿州、定兴等地。演出时使用的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扬琴等,并奏音乐,武乐有大镲、大铙等。音乐结构属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二板、头板、琴腔、还魂调,曲牌有“三赶七”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剧目主要为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如《西游记》、《白蛇传》、《三国演义》、《大英节烈》等。用语较为讲究,文学性较强,而且通俗易懂,可谓雅俗共赏,在北京演出时有“书演成卷,文盼皮影”之称。涿州影人最独特之处是旦角头像从脑门到鼻尖为一条直线,其他地方的影人是一条弧线。
17、贤寓调
定兴贤愚调《因果报应》
贤寓调属于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贤寓调是民国十六年()兴起的。当时,贤寓村赵兴福、赵文彬等人受“落子”戏的启发,便组织成立了戏班,唱腔仿照外地老碰板,大家互相拼凑,分出上下辙,自创一派,后人便称其为“贤寓调”。贤寓调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的诞生既充满了偶然,又处处显示着历史的必然。据记载,贤寓调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年,诞生于定兴县贤寓村。它并没有像其他土生土长的剧种那样,有着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而是在老蹦板调和“落子”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如唐山皮影、哈哈腔、河北梆子等多种唱腔艺术和演出技巧,并融入定兴方言,迅速发展并成熟起来的。戏班学的第一出戏是《借女吊孝》,而后又陆续学演了《马红眼上当》、《李桂香打柴》、《花为媒》、《夜审周子琴》、《因果报应》、《还阳自说》、《三世休》、《恶婿遭谴》、《打狗劝夫》、《继母娘打孩子》等二十多出。戏班的赵文彬等人还自编了《回龙传》、《金镯玉杯记》等连本戏。抗战时还演过时装戏《过光景》、《血泪仇》、《早婚害》等。当时知名演员有赵文彬、郭洪均、郭俊、郭振芳等。贤寓调的演出地域,为定兴、保定、易县、徐水、高阳等地乡村。河北省定兴县贤寓调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因最早诞生于定兴县贤寓村而得名,是一种既融百家之长,又独具艺术特点的地方剧种。贤寓调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以其丰富的唱腔,自由的韵律,生活化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定兴,乃至整个保定地区的重要戏曲演出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世事的变迁,贤寓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某个角落里。6年6月,定兴县贤寓调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已历百年风霜的老剧种,似乎在摇曳的风烛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18、碰板调
碰板调《拾万金》
保定碰板调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碰板调首先兴起于河北省新城县西娘娘庄村。碰板调是民国元年()由新城县西娘娘庄的杨大仙(—)主持创立的。当时,京东有个叫小老公的(名字不详)带领一个碰板调戏班到附近何其营、太平庄一带的庙会上演出,杨大仙见此调新颖动听,便组织了本村几个戏曲爱好者,跟了这个戏班三、四个台口,专学他们的唱腔。很快便掌握了基本唱法,并用此调先后排演了《送情郎》、《拾万金》、《法门寺》等几出小戏,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碰板调的剧目多至四十余出,如根据小说自编的连台戏《混元盒》(从金光圣母点将起到收六怪止),连本戏《刘公案》、《九更天》,还有《走雪山》、《粉妆楼》、《绣鞋记》、《王少安赶船》、《豆汁记》、《书囊计》、《万花船》、《桃花庵》、《大名府》、《烧骨计》、《铁弓缘》、《秦香莲》、《杜十娘》、《拾万金》、《玉堂春》、《法门寺》、《杀楼》、《胭脂判》、《夜审周子琴》等,年后还演过现代戏如《艺海深仇》、《小女婿》、《二兰记》等。碰板调的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另外有二胡、三弦和笛子,武场用的是苏家伙。唱腔的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哭板、散板、锁板。碰板调的流布范围较小,除西娘娘庄外,还有本县的驸马庄、定兴的西辛庄、霸县的仁庄子、固安的渠沟、涿县的三城和三站、天津郊区的李家房子等地也学演过此调。但碰板调的活动范围却较广,如通县、房山、丰台、长辛店、天津市、杨柳青、易县、涞源、涞水、定兴、雄县、容城、固安、霸县、永清等地的城镇乡村,均有过它的踪迹。
19、十不闲莲花落
十不闲莲花落《摔镜架》
十不闲莲花落,河北省地方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十不闲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脚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20、固义傩戏
固义傩戏《捉黄鬼》
固义傩戏属于河北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固义傩戏属于河北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街头剧主要是《捉黄鬼》和其他花会。《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孝敬爹娘。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