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
财
旺
福
欢度新春
HAPPYCHINESENEWYEAR
贺
新
年
首先,送上一首难得一见的军内拜年MV《团圆歌》,祝老首长、战友和读者们新春快乐!
演唱者为知名歌手褚海辰、宋允国、龙雨、贾科峰。视频人物均为北空部队官兵。笔者作词,知名音乐人秦天作曲。视频制作彭维民
(接前)
四、野蛮体魄的经常性体育活动
“野蛮体魄”一说,来自毛泽东青年时期撰文疾呼的:“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体育运动历来是我军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航校初始教育训练的内容之一,更是青年官兵最喜欢的活动。六航校体育活动从建校起就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年校政冶部“动力”蓝球队合影(上图前排中为杨萍)、比赛中的场下队员。杨晓玮提供
▲建校初期老二团西营门外足球场的热闹景象。徐建中摄
▲建校初期老二团的排球爱好者,左一为中队长周尤生,右一为徐建中。徐建中提供
游潜智同志回忆,建校之初,每年八一建军节都要举行形式不同的运动会,每次气氛都十分热烈。尤其是六航校搬到涿县后年的“八一”运动会,营区各项设施都是新建的,南营门外的大操场也很规范,官兵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致极高,各种竞技比赛热火朝天。当时各单位都有代表队,也都有各自的强项,显示了官兵的火热生活和人才的荟萃。
▲年六航校首届运动会,参谋长赵群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致辞。徐建中提供
▲二团代表队入场。前 人为参谋张伟。徐建中提供
游潜智对那时的情况印象很深:二团的强项是排球,徐建中是主力,扣球凶猛、拦网严密、救球娴熟;三团的强项是篮球,以飞行干部魏文平、雷英俊、赵一新、智育民等为主;校直的强项是足球和田径,足球队主要是一群从南方参军的青年学生组成,踢得 的是后卫顾世章(苏州人)、前锋王克俭(杭州人),还有从新疆招来的俄语翻译尤拉和廖娃,一个叫南奉律的朝鲜族同志也很出色。田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理训处绘图室的一位女同志,重庆人,个子虽然矮小,但短跑速度非常快,把同场竞技的伙伴甩下一大截,大家夸她是“飞毛腿”……
▲老二团的篮球队,领队徐建中(左一着军装者)。徐建中提供▲运动会获奖的各单位代表合影。陈国平提供
六航校的体育活动不止在运动会,更在平时。五十年代,徐建中等一些官兵还获得过“劳卫制”运动纪念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布之前,模仿苏联实行的体育锻炼等级制)。游潜智同志的回忆里还有一件趣事:那时是半天飞行,不飞行的时候部队常有篮球比赛,不仅赛场上精彩不断,亮点还在“现场直播”。三团机务二中队无线电员杨启平(四川人),又聪明又灵活,他办起了赛场“实况广播”,把每场比赛的实况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即使远离营区的外场机库和休息区的官兵,不到现场、看不到比赛,也可以从广播中体会到比赛现场的激烈和精彩。这在当时成为三团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老二团与三团的蓝球赛。右跳起者为老二团特设师李华祥。徐建中摄▲老二团的排球队。前排中为飞行中队长阚家金,前左一为徐建中。徐建中提供
笔者听到这件事情惊叹不已,要知道在年,上海广播电台播音员张之开创了我国体育解说先河, 体育播音员宋世雄年才加盟这个行列。而在六航校五十年代中期,就有了“杨启平解说”……
▲老二团与三团的排球赛。左边跳起者为二团廖参谋,右边站立者为三团杨达军。徐建中提供
曾任校幼儿园园长的卢艳芬回忆,那时六航校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女篮不仅有天鹰队,还有海燕队、山鹏队等,还有女子排球队……
曾任后勤助理员的王秀淑也回忆,当时为迎接北空女篮,提前组建起了六航校自己的女篮。两队交手结果是:4。尽管比分悬殊,但当时给官兵带来了不小的快乐,对群众体育活动的促进是非常大的!
▲以女军人为主的六航校女子篮球队。陈国平提供
▲女运动员入场。陈国平提供
卢艳芬、王秀淑两位老阿姨都在这张照片中,她们都是那时风华正茂的女军人。
别看六航校女篮成绩差点,六航校的男篮在五六十年代还是小有名气。三期乙班毕业的飞行干部赵一新曾回忆,五十年代,六航校篮球队在华北地区是佼佼者。河北省二队(省青年队)是专业队,小伙子一个个一米九以上,也是六航校队的手下败将。当时六航校篮球队的成分主要是飞行干部,有校领航主任、射击主任、副团长、副大队长、中队长等。老二团飞行教员陈廷海回忆,年4月,北空在保定举办篮球、足球锦标赛,那次校队以老二团为主组建,最终都获得了 ,赛后队员们兴奋地每人骑上一辆自行车,环绕保定市一周表示庆祝……
赵一新的笔下还记录了一段趣事,也是悍事:
年,六航校四团所在的辽宁开原县举行篮球锦标赛。学校领导很重视,决定派三团的篮球骨干支援。正巧,当时有5架乌米格15需要到吉林进厂大修,于是三团团长决定,派魏文平、张永年、赵一新、冯路原、志育民分别驾驶5架飞机前往,途中加油休息一天,顺便一举两得参加篮球赛。当时后仓随行的有:俞永祥(医生)、范通本、张合群、关机械师等5人。比赛前一天,天气良好,符合转场条件,起飞到山海关后,云高只有一两千米,而且越飞越低。当时我们没有完成复杂气象所有科目的训练,不允许云上飞行,只好降低高度。接近开原机场上空时,云高只有三四百米了。由于低空耗油较多,还没看到跑道,座舱指示红灯已亮起,情势有些严重……但我们5人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飞行技术,大家沉着冷静,准确保持飞行数据,及时修正航向,按时到达机场上空。由于5号机志育民油量最少,请示 个低空小航线着陆,然后我们依次低空小航线安全落地。第二天,共16支篮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支队伍要一天打完四场,上午两场、下午和晚上各一场。我们最终完胜,取得了 。由于平时体育活动经常,我们个子虽然不高,但体质健壮。比赛的次日,我们又精力充沛地把5架飞机安全送入工厂。
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他们一行转场后刚吃完午饭,就接到四团值班室主任思志广的通知:5公里外的辽河大桥下,有一名带学生实习的辽大教授溺水,请他们去救援。思志广的考虑是,部队已经午休,这几个人的身体好且会游泳,而且还有医生随行。于是这几位刚结束长途转场、第二天还要参赛的飞行员们,就来了个米长跑……
笔者看完这个故事顿感瞠目结舌!六航校四团年撤销,开原成为七航校四团所在地,笔者从16岁打七航校校队,七十年代末和几个战友连续五六年从长春到这里参加当地篮球大赛(开原民众对篮球运动有特殊狂热)。虽然每次去都拿下 ,但一天最多打两场,就感觉累得半死了。有一次是乘运五飞机去的,气流就让几个自感强健的年轻人犯晕了。后来笔者在上海政院参加“南空蓝球队”,获得空军的亚军,有过更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但也 想象不出一天打四场比赛是什么滋味?六航校的这些前辈,简直就是“超人”!
七十年代初,或许是六航校篮球竞技的 高峰。学校篮球队很受官兵喜爱,每次训练和比赛围观的人都很多。当时球技比较突出的有李德久、李和瑞、谢勇、潘国安……
五、那个年代人人熟知的“革命样板戏”
十年动乱期间,六航校受到很大冲击,教育训练受到严重影响。那时负责“支左办”的校政治部科长姚卫国回忆:造反派多次冲击军营,有一次竟把校长吴胜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后任空十军军长)也带走了,好在吴校长设法说服了对方才得以安全脱身……
不仅部队正常秩序被打乱,官兵的高雅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受到很大遏制。六航校和其它部队一样,宣传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节目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革命样板戏”。那时的群众歌咏和电影放映内容,也以样板戏为主。年7月1日建党53周年,《空军报》还刊登了六航校几个同志谈京剧彩色影片《杜鹃山》的观后感……
▲刊于七十年代初《空军报》的“六航校放映组开展样板戏影片汇映”的图片新闻。黄腾飞摄
仲新、王启江、朱玲等同志回忆,在全民唱革命样板戏的“繁荣”时期,六航校及各团也掀起了学唱热潮。老二团的集会拉歌多是唱样板戏,而且形式多样、很下功夫,飞行二大队唱《智取威虎山》中的大段《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大队长王正志指挥几十名教学员唱得极有震撼力;三团有清唱《红灯记》选段(王淑春演唱)、《智取威虎山》选段(杨左拥演唱),还有器乐演奏《智斗》选段;四团的交响乐《沙家浜》声名遐迩,很有专业范儿……
年,校里决定演出《红灯记》,政治部领导找到文艺骨干、三团机械师王启江,要他尽快组建剧组并表示全力支持。王启江联系四团的文艺骨干、机械师郑孝良,第二天在全校开始物色演员。教具厂的金华婷被选为李铁梅,干部家属王文慧成为李奶奶的不二人选,三团汽车排长李树田饰演李玉和。
▲李奶奶(王文惠饰)、李玉和(李树田饰)、李铁梅(金华婷饰)。仲新提供,金镇丰摄
剧中的磨刀人由王启江饰演,巧莲由张巧文饰演,游击队女队员由干部子女霍晓荣、丁小英、王建华、常小英、王兰英、田军娥、护士项小兵等饰演。四团演交响乐《沙家浜》时,还有刘海岩、徐海燕、邢丘佳、王南云等。这些女孩最小的才十 岁,耐不住长时间站立和灯光高温照射,有的还晕倒过。男游击队员由刘树荣、吴荣特、杨振才、张所生、李俊杰等饰演,还有二团从地方剧团招的几名武生。鸠山由擅长拉手风琴的干部张大庆饰演,王连举由宣传科干事杜玉明饰演。卖木梳的由二团朱玲饰演,宪兵队长由小号手史长江兼任,伍长由小提琴手徐伯懋兼任。仲新担任乐队指挥兼板鼓,郑孝良拉京胡,郑学明拉京二胡,董志平弹月琴,李亚刚拉二胡。武场打击乐由诸明标敲大锣,杨左拥敲铙钹,王建华敲小锣(兼游击队员)。管弦乐有史长江的小号,欧伟雄的圆号,施昌明的大号,静天敏的萨克斯,徐伯懋、李作良的小提琴,陈国天、朱德康的大提琴等……这时王启江任队长,杜玉明任指导员,四团副政委盖奇是领队。
校领导非常支持排练《红灯记》,派王启江到北京、石家庄等地请导演,因为全国都在演样板戏,跑了一圈无功而返。 王启江毛遂自荐当起导演。主要演员和乐队主要成员也曾专程赴京观摩,还租来《红灯记》拷贝认真琢磨。乐队用电影组的录音机,一段一段地反复学习专业团体的演奏和配器……
▲朱玲保存的纪念品。朱玲提供
《红灯记》刚一排练就吸引了官兵、职工和家属子女。首次排练时观众就很多,差不多坐满了礼堂,以后几乎每次排练都有不少人在观看。那一段时间,大礼堂成了部队业余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天晚饭后人员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在那个文化艺术匮乏的特殊年代里,宣传队给六航校官兵、职工和家属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也给一些年少好学的干部子女虽然不多却是难得的艺术启蒙。
▲当年六航校《红灯记》剧组人员合影。仲新提供,金镇丰摄
《红灯记》首场演出获得好评,校领导随后派两台车拉着队员和道具布景,到定兴、保定、鸭鸽营等地演出,还为北京四季青公社、38军坦克团等地方和兄弟单位演出过。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演员演技和乐队水平也随之有了较大提高。主要一些角色都受到观众好评。仲新指挥的20来人的大乐队也颇受赞赏,每次演出开场,管乐齐鸣、锣鼓铿锵,很有气势!
那个年代,也有些样板戏之外的一些演出。六航校及老二团文艺骨干、干事朱玲回忆:
年,老二团宣传队曾深入太行山区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宣传演出。那里是老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以后没什么部队来过。宣传队进山引起轰动,老乡们相传:当年的八路回来了!我们在老乡家“号”房子住,像老八路那样给老乡扫院子、挑水。吃饭是两人一组派到老乡家。当时正赶上青黄不接(头年秋粮差不多吃完了,夏粮还未收获),老乡们吃的多是混着菜的棒子面糊糊,而给我们吃的却是干粮,纯棒子面窝头(条件差的也是掺地瓜秧的窝头),窝窝里放个柿子一蒸,便是很耐饥的饭了。印象最深的是在蝎子沟的一场演出:打麦场上临时搭的舞台,没有电就挂了一排烧电石的汽灯照明。十里八乡的老乡们打着火把、提着灯笼来看“老八路”后代的演出,山路上两条星星点点的长蛇由远而近,逶迤不见尽头........我们的节目内容有独唱、表演唱、器乐合奏等。《双送礼》(学新疆军区的)是长时间的主打节目。那晚大家演得特别卖力,仿佛自己就是老八路,是当年在和根据地老乡们联欢。
老二团“红色信号班”是空军的先进典型,年被国防部授予称号。朱玲还专门创作过方言剧《探亲》、韵白剧《缝缝补补的故事》。之前,他还和信号班战士们同执勤、同生活了一段。朱玲还记得,年“9.13”以后,空十三军(70年代在石家庄组建时间不长。笔者注)曾以六航校宣传队为主,组建过空十三军宣传队。有一名军政治部干事和四六七、医院8名女护士参加。年(或年)参加了北京军区调演,参演节目有:参谋欧伟雄等的大联唱《军民鱼水情》、小话剧《飞上蓝天》、韵白小话剧《缝缝补补的故事》等。调演期间队员们观摩了战友文工团《草原女民兵》舞蹈的首次亮相,女民兵踏着漂亮的舞步英姿飒爽(即电影《芳华》开场舞)……那个年代的这种美非常罕见!
六航校宣传队当年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当时叫北京电视台)。年参加北空调演期间接到通知:电视台要录制一场专题节目,由工农兵联合演出,解放军由六航校演出队担任。任务紧急,一周后就要排好节目,而且 个节目就是部队出演。队员们为此日夜连轴转了一个星期。工农兵三个报幕员,解放军的报幕由王培山担任.....这台节目还被邀请参加了当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大联欢。那晚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一片欢腾。因电视台直播需要,六航校宣传队在紧靠金水桥的一个 的圈圈里演出,队员们兴奋至极、尽情地欢歌劲舞……一个基层部队的宣传队能登上了中央级电视台,令队员和六航校的官兵很是自豪。
六、悄然流行的摄影爱好
六航校早期的摄影活动也比较活跃。尽管当时照相还是一种十分小众的“ ”行为,但喜欢照相、会照相的官兵越来越多。谁要是拥有一部相机、懂点摄影,就仿佛是有文化的一种象征,也会悄然成为官兵、职工和家属羡慕的对象。
在南苑时期,干部中的一位“小华侨”有一部相机,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此文中有引用,对这位不知姓名的校友前辈特表感谢)。徐建中同志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他50年代初就自费购买了亚西卡小相机、订阅《中国摄影》,凭着刻苦自学和努力后来成为《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六航校及老二团的很多图片,都是他留下的珍贵历史瞬间(文末相关链接“老二团历史故事连载之一”有专门记述)。
说到六航校的摄影,有一件事在笔者记忆里挥之不去。六七十年代的体育教员夏友勋,是当时的摄影爱好者之一,他有一部精美的折叠相机,是黄色纯牛皮套的。70年代初,笔者和同学陈国平对摄影产生了兴趣,通过班主任姬龙贵老师(体育教员宋成发的夫人)借出,不慎将相机摔坏!我们当时没有钱修理,非常忐忑地还给了难过的姬老师,据说夏教员收到后只是皱了皱眉头(借此机会向二位前辈表示深深地歉意)。长者的善良和宽容,呵护了少年的好奇心,后来笔者提干 个月工资就用来买了相机,以后还成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六航校最初的速成班,是一个传奇的英雄群体。学员们留下的一幅幅珍贵照片,已成为今天军内外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而宝贵的教材。有人调查统计,当年空军六所航校的速成班,历史照片最多的就是六航校(有的航校速成班没有留下一张)……当然,这也与学员的成分及个人爱好有关。六航校速成班学员中的李文模,曾是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的机要秘书;牟敦康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据说他们都有相机,留下不少珍贵的图片。
▲年,六航校速成班学员在张贵庄机场进场训练。右起刘玉堤、王金台、王子祥、张华、宋文洲、王玉、吴光裕、李延生、朱学才、陈亮等。此片可能是一等功臣、抗美援朝烈士牟敦康所摄
从这张珍贵的照片可以看出,有如此精气神的飞行员队伍,怎能不打胜仗!壮志凌云、战功卓著的六航校速成班,是一个非常传奇的蓝天英雄群体,当年学员们拍摄的照片、之间的书信交流,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英雄文化”。对这个速成班的故事,后面笔者将用专文记述……
比速成班稍晚的一期乙班,有这样一个班:32名学员中毕业了20名,全部参加了 ,在激烈空战和训练中牺牲9人、战时重伤1人,比例高达50%。尽管那时的学员不会知道这个结果,但他们十分清楚自己毕业面对的是怎样的风险前路……但学习期间他们在文化生活中表现出的青春活泼、乐观向上,依然能令今人感动。下面这张照片因年代久远太不清晰了,但笔者仍不愿放弃,因为当代年轻人对“如何合影”创意不断,但与六七十年前六航校“英雄朝气”的年轻学员比,都不算什么了!其中“站高高”的年轻军人,是这个班里幸存下来的马占民空军中将。
▲马占民(站 者)和部分同学合影。马玲提供
文中多次提到的徐建中同志,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多次对笔者表示,能幸福地享受“夕阳梦”,也得益于年轻时六航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徐建中与夫人沈晓丽(也是六校校友)重回原六航校老营区时的留影。徐涛、徐骁迪摄
撰写此文时,笔者翻出一本数年前的《空军文艺》,专访长文《军营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是笔者对部队文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不少是在六航校工作期间获得的。摘录如下:
我军文化工作是促进部队建设、官兵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体现在七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作用;对战斗精神的培养作用;对官兵学识才智的滋育作用;对经常性管理和思想工作的辅助作用;对官兵思想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对官兵训练课余时间的开发作用;对官兵身心健康的保障维护作用……部队文化工作搞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官兵的精神风貌和身心健康,关系到思想文化阵地的巩固,关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关系到部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关系到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今天,回望六航校创建初期的官兵文化生活,可以说是我军文化工作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展现,放在今天看,其群众性、生动性、渗透性、实效性……都有闪亮和可贵之处。就是用当今文化工作的标准考量,仍属于较先进的水平,也仍然值得今天的部队和官兵学习借鉴。六航校初创一二十年也是成绩最突出的时期(另文多有记述,此处免赘),毫无疑问,与那期间文化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个民族不息的血脉,更是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之源!▲中部战区空军文化工作基地一角。亦君摄
(全文完)
(注:系列文章推出后,仍欢迎读者和校友提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笔者将在出书前对原文内容做修改补充。选用后在书末署名致谢)
鸣谢为作者撰写本文提供史料素材和帮助的杨萍、马占民、徐建中、游潜智、姚卫国、王秀淑、卢艳芬、仲新、刘煜鸿、马玲、赵一新、朱玲,以及翁以礼、彭铭钟、杨晓玮、陈国平、姚军、马勇、霍晓荣、李菲、陈廷海、赵红燕、徐伯懋、诸明标、赵金才、丁英、陈绕天、刘海岩、田军娥、王建华等同志。
相关链接:
第六航空学校,情深所致难忘怀
鸭鸽营,一个雄鹰曾经启航的地方
六航校老二团故事连载之一:鸭鸽营“飞”出的名记者
六航校老二团故事连载之二:鸭鸽营,振翅启航曾当时
六航校老二团故事连载之三:鸭鸽营,那些年军民关系是啥样?
六航校老二团故事连载之四:鸭鸽营,老兵的抗洪记忆
六航校老二团故事连载之五:邢台大地震,这支部队 批进入灾区
重磅│首都航校史话①刘亚楼与六航校(上)
重磅│首都航校史话①刘亚楼与六航校(下)
珍史│首都航校史话②六航校创建初期的官兵文化生活(上)
版权
本期作者:亦君
图片来源:亦君、徐建中等
本期编审:听风
联系邮箱:hellopla
.北京白癜风治疗 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