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卢氏县是卢姓的祖根地
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的话: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的标志,而后是这个部族的名字,而后这个部族祖先的名字,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姓。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考古出土的物证可以纠正文献记载之偏差,可以印证文献记载之虚实,还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空白。周谷城在《中国政治史》一书中说:“姓和氏都是代表古代氏族的。”,尊卢氏是在黄帝之前出现的一个古帝王。《蓝田县志》:“宗卢氏继之,亦曰尊卢氏,传五氏。治九十余载,都于鸿卢水。”鸿卢水位于今三门峡市的卢氏县境内。明人方以智《通雅·孝经宗祀》卷一说:“宗、尊,一字。礼有宗,藏神而尊之于室中。尊,祀也。古帝尊卢氏,一作宗卢。”,说明尊卢氏的主语是:卢。盧(lú)字的发音和基本结构始于远古尊卢氏。“卢”是一个族群的标识,即“公姓”以区别他族,后缀的名字以区别同族其他人,已具备今天“姓”的概念和功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尊卢氏的后代子孙产生的其他卢姓某氏,均溶解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唯尊卢氏析出的卢氏(姓),借助神农之缘倔强的延续至今。二世炎帝神农氏姜临魁(烈山氏)娶尊卢氏女为妻,“继宗卢”,神农后裔自此有尊卢(姜临魁死后葬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姬芒元年,黄帝降封八世炎帝榆罔为诸侯,将他封在洛水卢氏城,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建立参卢国。(帝芒二十年(丁卯,前年),姜榆罔病逝于江南茶乡。(今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炎帝陵,即榆罔之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朝记载的卢方就是参卢古国的延续。“其源自尊卢,而子孙分派繁衍,将此地称卢氏,当是指其子孙所居之地”,西周武王封周公旦于虢国接壤之地早已存在古卢国。虢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原封宝鸡亦名陈仓、雍州、西岐,周厉王、周宣王之际,虢国始东迁河南三门峡(李家窑一带)立国。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清华大学存楚国竹简中,“舜帝说办事要谨慎,曰:不违万姓之多欲”,可见自古姓氏纷繁。孔夫子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周礼"在贵族内部盛行,对庶民的影响不显著。进入秦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执行,原本卢氏部落活动过的地区,以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称呼方式以郡县的名称保留了下来,而老百姓或以地自居冠以名字,外迁的则因怀念故国不忘旧邦,便以邦国为氏。许多姓氏被历史沉淀于民间。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
博士生导师张懋鎔说:“卢方是个历史久远的古代方国”。卢氏县是有据可查最早的卢氏(姓)根据地。颜师古注《汉书》说:“凡地名称某氏者,皆谓因氏而立名,如尉迟、左氏、元氏、卢氏、尉氏,皆县名。”。卢氏县由此得名。
二、商朝豫西卢氏古国是西周诸卢子国的母国
卢氏县处在商朝京畿边界地区,其活动地域离商朝西部方国周相对不远。卢氏国也很强大,是跟随周武王伐纣八个国家之一,地理位置在商朝都城西,决定了唯此卢国是倒商参战国。《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云:“殷商后半期的国家组织,确以氏族为基础。丁山先生之说近是也。岂止商代后期,有史以来,至商鞅变法,中国之国家基础皆为氏族。”能够进入朝廷为官者乃氏族出身,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四、五位卢方侯伯、祭酒的名字,或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难考证)。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第五卷(合集编号)御史官名,御史、御事,通假盧雷公布殷王武丁亡,小王?继承王位(公元前年)。盧翼祭酒占卜甲子日的凶吉。其中卢翼官职祭酒(官称,某领域的首席官)。“卢方皆(或剐)入戈五”意思说卢方曾向商王朝进贡玉戈(卢方玉戈国家博物馆藏)。在(小屯南地甲骨)六六七片甲骨有文曰:“卢方白漅王派大吉”。意思是“在商王武丁时,卢方于殷商的关系一直很好。”……(殷商文子甲编)三六五二〕记载:“甲戌卜,翌日乙,王其没卢白漅。”即甲骨文记载:商王康丁抓住卢白漅以作人牲祭神(公元前约-)。说明卢姓氏族被更强大的商王子姓氏族抛弃,卢方国从此与商交恶,约年以后卢方国参加了倒商联军,复仇又立功,受周武王赐封,在今长清县西南,本无名卢之地则“以姓命国”建子爵级之卢国,故亦称卢子国(长清县志有记载)。立国同时也产生一个小“氏族”,统治着这个小国家多年。卢子国被齐吞并后而国沦为邑,历史“书朝而不书野,书显而不书微”,卢子国国君及那一段历史被冷落乃至记载无存。
公元前年高傒采食于卢邑。公元前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吕氏。公元前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又驱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田氏集团为了防范他人“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削平各封邑“小君主”,另派官员接管。高氏又被驱出卢邑,纷纷逃往晋、燕等地。公元前年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于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年田和就把齐康公放逐到海滨,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卢姓军民继续生活在卢邑。卢邑人以姓立国“以邑为氏”,必然产生很多卢姓后裔,《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卢罢师,卢卿皆齐王田广部下的将军,公元前年降汉,始终都是齐将的身份。郡县制以后,秦汉以卢邑为依托设“济北卢县”。
武王因卢方部队之功,封于齐国毗邻之地“以姓立国”建卢子国,同样不排除有部分卢人被分封于异地的情况。“卢国在牧野之战中有着积极的表现,西周初年被重封,成为周朝的知己,为西周保卫南疆。上世纪80年代,陕西安康县出土了一件多铭文的青铜器,记录了西周中后期东夷的叛乱。周王命周氏将军率领胡方、卢方的军队向东。可见,卢国在西周中后期仍为周王室服务,其实力不俗。”西周春秋时期已有令人瞩目的发展,战国期间卢国在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下,最终被兼并或被迫迁徙他乡。……
卢从尊卢析出,一路“以姓命国”继“以国为氏”复“以姓命国”又“以邑为氏”,始终在延续这个古老的姓氏。周朝豫西卢国人后裔,山东卢子国人,这个族群中坚一定以卢为姓,卢姓才得以从远古传承至今。我们不要低估古人姓氏崇拜的执念,今天我们对姓氏文化的追崇,不是创新而是来自于先人强大的基因召唤。
三、卢姓郡望、堂号、“世祖”
广东潮州卢侗公家谱谱序云:“考卢之初,出于有商之后,封于卢国,以国赐姓”,古人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百世不改”。历史“书美而不书刺,书利而不书弊,书朝而不书野,书显而不书微”。《秦始皇本纪》说:“卢生,名敖,燕人也。”《二十五史》“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卢敖,别名卢生,字雍熙(前--前)秦博士。是在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卢姓人,卢敖是战国秦汉间方士的典型代表,对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秦始皇的思想与行为模式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刘德杰)。
古文献中卢敖故里,清楚的写着范阳涿(县)人,后世闲人以范阳最早治所误注为(定兴县固城镇)。秦朝卢敖、西汉卢文台皆范阳涿人即今涿州人。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刘骜即汉成帝(前51年—前7年)末,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的幽州范阳涿县人卢文台,字高明,公元前8年12月王莽篡汉卢文台称病,免归顺;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从宜阳退隐到辅仓停久(今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线索较明确。
东汉三国卢植生平二三事:“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年,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路离开雒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卢植便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公元年(初平二年),袁绍取得冀州,拜卢植为军师。公元年(初平三年),卢植逝世。临终前,卢植让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贴身单衣而已。”,“公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的生平,并派人为其扫墓。其子卢毓,后来官至司空,有名于世。”。
各类古籍言之范阳涿人,是指范阳境内涿县人,涿县卢家泺是卢植的故里,村北米即植公陵墓。今卢家场村距涿州市东北方向七点五公里,正是范阳卢氏郡望的触发点。卢以植兴,涿以卢名,东汉末年“文能入庙,武可拜将”一身正气的卢植,开辟了卢氏涿州范阳名门望族之始。经卢毓和其四房卢氏崛起,范阳卢氏遂天下闻名。唐朝容城县卢氏、鄚县(唐朝改莫州属文安郡,复置莫州,任丘县属之。今属文安县。)卢氏,等和范阳搭边的非卢植后裔,皆以涿州涿县卢氏为荣,并亦称范阳卢氏,世人眼里范阳卢氏队伍更加壮大。
郡,行政区划,望,名门望族。郡、望连起来即表示某个地域内的名门大族。地望就是古籍中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每一个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被人们所仰望,并且以此而别于同姓族人。历代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著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史记》《汉书》《三国志》《诸侯王者表》《后汉书集解》记载的卢氏二十四位,大致分为四支:第一支卢绾支系,第二支系卢卿,第三卢罢师支系,第四卢植支系。虽前三个支系不否定其有传承,没有形成望族也是事实。不分清脉系,把人名罗列起来,本身就是错误的世系表。唯卢植世系传续绵长,且形成了范阳卢氏郡望。(按:因篇幅所限,另外三支和妫姓卢氏、卢蒲改卢氏的话题本文不多赘述,后期独立推出,敬请持续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