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定兴交通
定兴新闻
定兴房产
定兴医院
定兴美食
定兴天气 

新书丨贵筑黄氏手稿辑存出版

《贵筑黄氏手稿辑存》(全12册)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

开本:16开影印精装

出版时间:年01月

定价:.00元

ISBN:-7---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贵筑黄氏手稿辑存》首次系统整理了清代贵州名门望族黄氏家族成员黄辅辰、黄彭年、黄国瑾、黄襄成四位先生的手稿十二种,均为首次出版。这些手稿涵盖了文学、上司与新朋旧友函稿、方志凡例分析、读书札记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贵筑黄氏家族在官场经世治学、交游唱和的深厚修养与独特见解。

书中所收黄辅辰、黄彭年、黄国瑾、黄襄成手稿十二种,包括黄辅辰手稿两种:退庐丛辑》《咸丰铁钱志》;黄彭年手稿六种:《先大父中丞公手稿》《陶楼朋僚函稿》《子贝渊疏河建闸议》《李忠武勇毅两公家传》《先府君行略》《志例琐谈》;黄国瑾手稿一种:《郢爰考》;黄襄成手稿三种:《讷盦所拟函牍稿》《承荫堂随录》《缃盦藂录》。

本书所收内容均为贵筑黄氏家族著作与藏书中的精华,大量从未刊印,少量与相关通行刻本存在异文。无论是作为贵筑黄氏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还是作为相关通行刻本的参校对象,都可以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材料,具备重要的版本价值与文献价值。

总目录第一册退庐丛辑不分卷(一)〔清〕黄辅辰撰黄襄成辑稿本二十六册第二册退庐丛辑不分卷(二)〔清〕黄辅辰撰黄襄成辑稿本二十六册第三册退庐丛辑不分卷(三)〔清〕黄辅辰撰黄襄成辑稿本二十六册第四册退庐丛辑不分卷(四)〔清〕黄辅辰撰黄襄成辑稿本二十六册第五册退庐丛辑不分卷(五)〔清〕黄辅辰撰黄襄成辑稿本二十六册第六册咸丰铁钱志不分卷〔清〕黄辅辰撰稿本一册先大父中丞公手稿不分卷(一)〔清〕黄彭年撰黄襄成整理稿本十四册第七册先大父中丞公手稿不分卷(二)〔清〕黄彭年撰黄襄成整理稿本十四册第八册先大父中丞公手稿不分卷(三)〔清〕黄彭年撰黄襄成整理稿本十四册第九册先大父中丞公手稿不分卷(四)〔清〕黄彭年撰黄襄成整理稿本十四册陶楼朋僚函稿不分卷(一)〔清〕黄彭年撰稿本十四册第十册陶楼朋僚函稿不分卷(二)〔清〕黄彭年撰稿本十四册第十一册陶楼朋僚函稿不分卷(三)〔清〕黄彭年撰稿本十四册子贝渊疏河建闸议不分卷〔清〕黄彭年辑稿本二册李忠武勇毅两公家传不分卷〔清〕黄彭年撰稿本一册先府君行略一卷〔清〕黄彭年撰稿本一册第十二册志例琐谈一卷〔清〕黄彭年撰稿本一册郢爰考一卷〔清〕黄国瑾撰稿本一册讷盦所拟函牍稿不分卷黄襄成撰稿本一册。承荫堂随录不分卷黄襄成录稿本一册缃盦藂录不分卷黄襄成辑稿本一册前言贵筑(今贵州省贵阳市)黄氏为清代贵州的名门望族,一门三代四进士。黄辅相(一七九三至一八五六),字斗南,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进士。后任直隶州知州、镇安府知府。官至广西左江道、右江道,卒于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入《清史稿?忠义传》。黄辅辰(一七九八至一八六六),字琴坞,黄辅相之弟,道光二年(一八二二)举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进士。官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署山西冀宁道,授陕西凤邠盐法道。为人刚毅,有政声,《清史稿》有传。黄彭年(一八二三至一八九一),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别署莲池居士、遯翁。黄辅辰之子。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为恩科贡士,又两年,为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尝掌教西安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等,佐骆秉章、刘蓉幕,官至陕西、江苏、湖北布政使。著有《陶楼文钞》《陶楼诗钞》等,又主笔《畿辅通志》。与其父辅辰同在《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一》。黄国瑾(一八四九至一八九一),字再同,黄辅辰之孙、黄彭年次子。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举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任国史馆纂修、会典馆总纂等,后主讲天津问津书院。撰有《训真书屋遗稿》等。黄彭年有子四,除了黄国瑾,还有黄国瑸(湖北候补同知,为兄嗣),黄国璪(监生,早逝),黄国瑄[字秦生,初授国史馆誊录,议叙通判。清末历署河北高邑、高阳、博野、清丰、定兴、清苑、易知各州县。民国后曾任顺天府蓟县知事,民国五年(一九一六)任四川巡按使。]《黔诗纪略后编》《清史稿》《贵州通志·人物志》等书均载有黄辅成、黄彭年生平及为官政绩。

黄氏一族为官者不少,但亦为文学世家、书香门第。黄辅辰、黄彭年、黄国瑾等均有著述。黄辅辰“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自视[左臽右炎](欿。——撰者注)然,如未尝学者。……平居简默寡言,自治公牍文字,日课钞录……”[1],撰有《营田辑要内篇》二卷《外篇》一卷首一卷等著述,有刻本传世,另有稿本著作数种。黄彭年“博学多通……主讲莲池及在吴时设学古堂,成就尤众”[2],其著述流传于世的有很多,如《陶楼诗钞》四卷《外集》一卷、《陶楼文钞》十四卷、《陶楼杂著》四种等刊本,另有大量稿钞本著作。黄国瑾能书擅画,著述甚富,著《训真书屋诗存》二卷、《训真书屋文存》一卷、《训真书屋杂存》不分卷、《夏小正集解》四卷等。除了著书立说,黄彭年和黄国瑾父子还嗜好藏书,黄彭年为莲池书院、鹿门书院、关中书院购补大量书籍,自己私人藏书亦极富且精。据《文献家通考》,黄彭年“卒后,其家出售书目中宋板有十余种。……其家又有后百宋一尘,藏宋板书十七种,经季振宜、宋荦、周亮工、徐乾学等人收藏,有元本十三种,余皆为钞本、明本、精刻本”[3]。黄国瑾亦嗜好藏书,其藏书处为训真书屋、咏雪楼。钱振常致缪荃孙函曾云:“李雨亭(书贾。——撰者注)不至,文华堂就其旧址设肆,益减色矣。再同太史耆书成癖,晨兴即往,不畏风雪。”[4]清末民初,社会动荡,黄氏藏书历经数次散佚。黄国瑾藏书于光绪末年散出,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四月二十日云:“黄本甫来谈,再同遗书以二千八百金归之厂肆。”[5]黄彭年之书一部分于辛亥之变中散佚,李盛铎《贵筑黄氏书目跋》云:“其(黄彭年。——撰者注)所藏书画图史,半寄藏于武昌一友人家,辛亥之乱,散失殆尽。别有十余簏,留于京师者,幸得无恙。乙卯春夏之交,出而求售。”[6]除了辛亥之变中散佚的藏书,其劫余的大部分藏书于民国三四年之间(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五)为黄氏后人售出,张元济在一九一四年十月九日致傅增湘的信中提及“贵筑黄子寿之书全数出售。索万四千两”[7]。至此,黄氏藏书几流失殆尽,只有极少由其后人保有至一九四九年以后。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购入黄彭年孙黄襄成保藏的一批黄氏藏书。黄襄成,生卒年不详,又名缃丞,字君纬,一字纬甫,号缃庵。黄国瑄之子,黄彭年之孙。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肄业于直隶法政学堂,供职保定洋务局。民国时曾任职于中央银行天津分行,工书画、诗词,为北京延秋词社成员。这批黄氏藏书大约千余部,精华部分为黄氏及其亲友的著述稿本、抄本及批校、题跋本,共三十余种,其中十余种为黄氏手稿,弥足珍贵。国家图书馆藏黄彭年稿本《黄陶楼日记》扉页的黄襄成题识中略述了此批书籍手稿的保存始末:“是本旧藏长沙寓次,中遘辛壬之变,湘城乱亟,书画多见毁损。伯母傅太夫人乃挈劫余避之海上,未几,济甫弟殁于京师,而傅太夫人旋亦殂谢,亶心先兄又饥驱走京国、辽沈间,旧物存亡,盖无可问。己巳冬,襄自赣至沪,济甫弟妇举残破书箧相属,篇帙零乱,襄其时迫于生事,日憧憧衢市,赴期会,未加检点也。壬申冬,奉调旧京,此残帙敝簏亦遂携与俱北。治事之余,渐得启视,则此数十册委积诸箧中,鼠螙所伤,几有不复可辨者。先人手泽,零落至此,可愧也已。”从黄襄成题识可知,一九三二年,黄襄成调任北京,始对这批先人遗存整理重装。黄襄成非常珍视这批黄氏先人的手泽,不愿轻易示人。[8]黄襄成去世后,这批稿抄珍籍流入书肆,后大部分存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另外尚有零星散出者,如国家图书馆藏黄彭年手稿《黄陶楼日记》,中国历史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亦藏有部分黄氏函稿墨迹。

此次影印收录黄辅辰、黄彭年、黄国瑾、黄襄成手稿十二种,含黄辅辰手稿两种:《退庐丛辑》《咸丰铁钱志》;黄彭年手稿六种:《先大父中丞公手稿》《陶楼朋僚函稿》《子贝渊疏河建闸议》《李忠武勇毅两公家传》《先府君行略》《志例琐谈》;黄国瑾手稿一种:《郢爰考》;黄襄成手稿三种:《讷盦所拟函牍稿》《承荫堂随录》《缃盦藂录》。这批手稿多钤有“黄氏家藏”“贵筑黄襄成印”“湘丞所守先世手泽”“传甓堂藏经籍书画金石文字”“缃盦图书”等黄家藏书印章,且大多手稿有黄襄成题识,现简略分述之。[9]

《退庐丛辑》不分卷,清黄辅辰撰,黄襄成辑。稿本。共二十六册。此书辑录黄辅成撰《国朝征献录》(未完稿)、《晋案杂志》、《奎垣日记》、手抄《全蜀山川形胜志》、《通鉴胡注地名今释》、手抄《读史编咏》、《楚辞摘句》、《四川盐法》、手抄《河东盐法新章》数种以及代拟的启、示、札子、奏疏等公文书札和读书时的摘录等,内附黄彭年撰《邓伯昭先生行状》。

《咸丰铁钱志》不分卷,清黄辅辰撰。稿本。一册。录黄辅辰于咸丰六年至九年(一八五六至一八五九)署山西冀宁道时期铸造铁钱的相关纂著和文献。主要记载中央与地方铸铁钱章程与开支,包括户部原奏,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八月廿九日平定州河底镇章程,陕西省铁铸报销册,山西铁钱局试铸铁钱报销清单,孙大令(汝霖)鼓铸钱制钱需用铁斤、工价、杂料、零费并运京脚价及委员盘川一切经费清摺,戈刺史(济荣)开平定州办铁钱情形等。

此两种手稿均未见刻本及其他抄本行世。黄辅辰为政经世治民之见亦赖此稿本得以流传。

《先大父中丞公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黄襄成整理的黄彭年手稿。稿本。十四册。《手稿》收录范围大致自黄彭年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中举前后,至光绪九年(一八八三)任湖北按察使前后,凡四十余年间所作。《手稿》以黄彭年的诗文为主,多有重复篇什,如黄彭年十九岁时所作名作《选将论》见于第二册、第三册,但二册之文有不同,一为未经汤海秋[10]大笔斧削的原稿,一为汤海秋删节后之文。《手稿》还收有黄彭年朋僚、律学馆师友招邀唱和之作,如光绪十年(一八八四)武震(峙东)作《游暂亭记》,与武氏《赐庆堂文稿仅存》[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刻本]略有不同;陈培兰、王昌褀《乃园课事记》,密昌墀[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进士]、刘德馨、胡孚震、吴贻谷等人《乃园讲艺》,杜宗预、陈培庚、汪郁、夏良材等人《乃园课士赋》等作,未见别处记载。《手稿》多册经苏汝谦、邓伯昭阅,桐城方宗诚批注。《手稿》之诗文大多为黄益整理本[11]辑出,然亦有少量独有、未辑信息,如《送林颖叔方伯归闽序》《书〈翁覃谿先生手札〉后》《答刘中丞》等篇。

《陶楼朋僚函稿》(以下简称《函稿》)不分卷,清黄彭年撰。稿本。十四册。《函稿》起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八月,迄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十二月,中间除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秋冬至十三年(一八八七)春略有间断,余者大体连贯,为黄彭年履任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期间致李鸿章、曾国荃、丁宝桢、唐炯、武峙东等上司或新旧朋僚函稿,间有诗文稿数十篇。《函稿》内容多为公事商议。如册一《致于次棠书》:“江水归槽,治境积水渐消否?天气不寒,能否补种?……署中建四忠祠祀前臬之死难者……”黄彭年曾负责修纂《畿辅通志》《湖北通志》等志书,并撰有《志例琐谈》,寓其修志思想。《函稿》中亦有相关资料,如册一《上李中堂书》:“吴守焕采小有才能,粗知文义。从前入局时本与省斋约,令其就范和衷,尚能遵办,是以责令始终其事。近闻……即如举张惇德而抑王胡。查张拔贡粗明志例而文笔浅伪,又嗜利贡谀,以之加乎王胡之上,志书刻成,定贻笑柄。”时在光绪十年,则所言应是黄彭年总纂并于此年开雕的《畿辅通志》,表达其对与事人选、撰写内容之异见与顾虑,建议刘树棠襄理此事。《函稿》尚散见黄彭年诗文作品,其中大多重见于黄彭年其他诗文集;另有未见别本的佚篇。如册二《题为姜颍生画荷》,册七《近作题画诗》二首、《为子缜画扇诗》,册八《赠陈少希诗》,册十二《吊启山兼寄峙东》,册十三《和陶湘麋太史鹤梅堂小集元韵》等。

《子贝渊疏河建闸议》不分卷,清黄彭年辑。稿本。二册。书内夹一纸,有黄襄成题识云:“《子贝渊疏建闸义》,盖光绪癸未先王父陈臬湖北时所辑,虽代易时移,其说终不可磨灭。近年鄂有迭告水灾,不知尚有留意此说者乎?襄记。”此稿为光绪癸未(九年,一八八三)黄彭年任湖北按察使时辑录的两位湖北地方官员关于子贝渊水利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是兴国州知州李辀《禀复委查子贝渊疏河建闸情形并呈清折图说》,一是运同衔补用同知直隶州本任荆州府监利县□□权《禀论李辀〈复委查子贝渊疏河建闸情形并呈清折图说〉》。

《李忠武勇毅两公家传》不分卷,清黄彭年撰。稿本。一册。此为黄彭年为清末湘军著名将领李续宾、李续宜两兄弟撰写之传记。《先大父中丞公手稿》第七册《遯庵文稿》内收《李忠武勇毅两公家传》一文,另外,由黄彭年门生章钰等人整理编辑并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编成刊刻的《陶楼文钞》亦收录此文。三本比对,此单行《李忠武勇毅两公家传》稿本上有增删圈点,《先大父中丞公手稿》本、民国十二年刻本多与本书增删后之文字相同,可见此本乃为黄彭年最初之稿本。

《先府君行略》一卷,清黄彭年撰。稿本。一册。内封面笺题:“先大父手稿,先曾大父凤邠公行略,襄成谨记,丙子重装。”是稿为黄彭年为其父黄辅辰所撰写的行状。同治六年(一八六七),黄彭年刊行的《特诏嘉奖循良录》即收录《先府君行略》。黄彭年去世后,民国十二年刻本《陶楼文钞》亦将《先府君行略》收录其中,且当据同治刊本重刊,二本文字几无差别。将稿本与同治刻本比对,凡遇稿本增改处,刻本多照增改后之文字处理,是即此稿本应为同治刻本之底稿。

《志例琐谈》一卷,清黄彭年撰。稿本。一册。此稿为同治八年(一八六九)黄彭年受邀参加编纂《湖南通志》时所撰。据黄彭年《陶楼日记》,此书撰成于同治八年三月,名为《志例琐言》。黄襄成重装时题“志例琐谈”。稿本扉页有黄襄成附纸述此书缘起:“同治七年,大父年讳居湘乡,于时湖南议开志局,郭筠仙先生实主其事。巡抚使者刘公韫斋夙知大父,遂膺聘入省会,岁暮仍归湘乡,次岁复出。此书盖作于是年,其十七省志例则托何仁甫先生借钞者也。因考日记,附记岁月。盖综览十七省志例而加之论断,以征世得失,故曰‘琐谈’。是年絜先考恭甫公同行,编中字迹先后有异者,先考遗墨也。”黄彭年通过对各省方志凡例的分析,指出各省志编纂体例上的优长缺失,为《湖南省志》的编纂提供参考:“《广西通志》体例详雅,《广东志》遵而用之,微有增损,今修《湖南通志》,拟变通陈、翁两志,仿两广志为典,为表,为略,为录,为传,以纲统目。并取各省通志,互相参考,择善而从。”

《郢爰考》一卷。清黄国瑾撰。稿本。一册。是稿为黄国瑾对战国时期楚国金币“郢爰”的考证文。此文亦被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朱启钤存素堂排印《训真书屋遣稿?文存》收录,题名改为《郢爰残金考》。印本与稿本相较,稍有异文。如“故郊郢是也”后双行小字注,稿本为“今本《汉书》无‘郊’字,据段茂堂校增”。印本“据段茂堂校增”,省为“依段校增”。稿本“皆还故郢”,印本为“皆还故都”。稿本“同以金名,黄金虽贵,未尝不与白银、赤铜流行,但品第既分,价直必稍有低昂”,印本无“黄金虽贵”以后文字。诸如此类。稿本涂抹勾乙处甚多。印本多同与稿本改正后文字。

《讷盦所拟函牍稿》不分卷。黄襄成撰。稿本。一册。内封题“讷盫侍书趋庭挥翰藂辑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在清苑”。此稿为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前后,黄国瑄任清苑知县,黄襄成侍宦,代父所拟函牍,是谓“趋庭挥翰”,藂辑成册,共收黄襄成代拟函牍稿二十余篇。包括禀天津知府函稿,为候补知县李愈求缺事;《唁熙彦隽甫侍郎》,为熙彦丧母的唁函;《复施少游》《致未解廓尔喀差费各州县》等光绪三十四年廓尔喀贡使出京催缴派费数札;《复府宪》《禀提学司》《复劝学所》等学堂事数札;关于运饷措施的《复安肃县笺》以及衙门官司等散札。

《承荫堂随录》不分卷,黄襄成(原题倚红生)录。稿本。一册。此为黄襄成的读书札记,随读随记,内含《袁海观奏牍》《钞李莼客先生丁丑日记》《所乐轩解》《陈珊士词》等篇,每篇前或末或眉有襄成读书札记。扉页黄襄成题识:“札记。承荫堂。读文诗词。戊寅秋冬之间,病起不出,排日习字、读书以自遣,偶捡旧册,是三十载前手录,翻阅所会,更札记之,聊以遣长日无程限,亦无选择也。倚红。”倚红即黄襄成。戊寅为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据题识,此为黄襄成于三十年前,约宣统年间的手稿本。

《缃盦藂录》不分卷,黄襄成辑。稿本。一册。黄襄成题识:“庚午居沪上,治事之所,几净窗明,前俯长江,远揽东浦;事非极烦,日多余晷。座有长者(指范麟书),门无杂宾,乃得摊书吟讽,意有所会,辄自钞写一鳞片爪,取足自熹。比奉令来平,则事增繁剧,人事牵承,酒食征逐,此境已移为之神往矣。丙子秋又记。”可知此为黄襄成于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在沪任职闲暇时所抄辑者。

此为贵筑黄氏手稿的首次整理出版,所选皆为未刊文献,有的仅有稿本,有的虽有印本,但与稿本有差异。此次出版,悉遵原版影印,冀为学界提供第一手资料,亦希对学界研究黄氏一族为官经世治学、友朋交游唱和等有所助益。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集体完成,由程仁桃主持编纂,杨健、丁之涵、马鸿雁、董蕊参与了选目、整理、校对等工作。

程仁桃二〇二三年八月注释:[1]〔清〕黄彭年:《先府君行略》,稿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2]〔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一》,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第一二三五五页。[3]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中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第九五五页。[4]顾廷龙校阅:《〈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艺风堂友朋书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七五三页。[5]叶昌炽撰,王季烈编:《缘督庐日记钞》卷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第四〇〇页。[6]转引自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中册,第九五五页。[7]张元济、傅增湘:《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年,第五八页。[8]瞿蜕园《陶楼诗钞序》:“蠖公复以发现黄子寿彭年日记之始末见告,黄氏之孙襄成,初秘不示人,及其病废将殆,始属其友出以求售。蠖公曩固尝告襄成出其先世遗著图象,为谋归入贵州文物之列,而襄成疑为攘夺,坚讳不言。”又朱启钤《陶楼诗钞识语》:“贵州文献编辑馆凌惕安来函,征求贵州先贤遗像,邢冕之太史亲诣其家,访求琴坞先生及寿老、再同丈三世影像,竟严词峻拒不与,且诟及同乡谋夺家珍。”见〔清〕黄彭年撰,朱启钤编次《陶楼诗钞》,一九六〇年油印本。[9]各册钤印和题识可参见程仁桃、康冬梅:《贵筑黄氏家藏稿抄本及批校题跋本经眼录》,《文津学志》二〇一七年八月。[10]汤鹏(一八〇一至一八四四),字海秋,号浮邱子。益阳人。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进士。授礼部主事,兼军机章京。旋补户部主事,改御史,以触犯权贵罢,回户部,转郎中。汤海秋极为欣赏黄彭年才华,黄彭年早年文字亦颇受汤鹏影响。[11]〔清〕黄彭年著,黄益整理:《陶楼诗文辑校》,齐鲁书社,二〇一五年。黄彭年著述甚丰,有本人亲自整理刊刻的个人著述《陶楼杂著》四种(《明范文忠公画像宦迹图题词》《明五忠手迹考存》《黄忠端公明诚堂十四札疏证》《紫泥日记》),有孙黄襄成等辑录的《陶楼诗钞》,门人章钰等编订的《陶楼文钞》,另有大量稿钞本传世;黄益整理之《陶楼诗文辑校》搜罗最广。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xingzx.com/dxjt/3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