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自年7月定兴职教中心毕业开始,就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带领广大返乡中学生学习技术,艰苦创业。年大学毕业后,更是依定兴职教中心的食用菌研究所为服务平台,三十多年如一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搞培训、下地头,在服务当地经济,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辐射至涞水、易县、涿州、高碑店、雄县、蓉城及京、津、冀等地等周边各县市及本县所有乡镇村庄。年均培训学员余人次,累计扶植种植户数百户,创社会效益数千万元的社会效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两年来,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和社区教育一起,积极组织本区域留守农民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的生产,为贫困家庭搭建就业平台,发挥了良好的帮农、扶农、助农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举办包括集中讲授、技术咨询、下乡指导;师资、带头人、种植户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形成以平菇、毛木耳、香菇为主栽品种的小规模种植。职教中心技术人员下乡到种植基地,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代表性的技术难题,指导大面积生产。近三年来,累计组织培训18期,培训人次。
二是科学引导,形成服务链条。以定兴职教中心食用菌研究所为龙头,上联各科研院所,不断对品种与技术进行更新改造,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以各食用菌产品收购单位为龙身,下联所有种植户,与他们签定各种食用菌产品收购合同,获取市场需求动态,保证种植户的产品销售问题。以各乡镇成人学校为单位,组织生产基地,把与收购商签定的收购合同按品种、类别,分配给各个生产基地,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的发展,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形成以食用菌研究所为链条的产、供、销一条龙。使其成为一个使农村增产增收的骨干产业。
三是以点带面,建设基地。重点户与种植大户的一对一驻点支持,树立致富榜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年3月,定兴职教中心联合柳卓乡北柳卓村委会,建设定兴职教中心食用菌研究所北柳卓实训基地。一期,占地3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4个实践生产栽培棚建设完成,年7月3日,经过调试进入试生产阶段,并获得初步成功,第一次栽培启动了2个栽培棚,每个棚投料2万个菌棒进入出菇期,到年5月,产出鲜8万斤,按年平均价格,产值20万元左右,纯利润10万元,投入产出比1:2.投资效益比1:1。
依托食用菌培训基地,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为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留守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平台。截止到目前为止,直接拉动本村贫困户和留守村民8人就业,平均每户增收1.25万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重点扶持,引领示范。通过多年的技术指导和辐射带动,涌现出一些种植能手和大户,例如:肖村乡学员林艳香、芦建成,利用所学食用菌知识,利用玉米芯等农村废料5万公斤以上,进行夏秋两季平菇栽培,每人创效益近10万元。定兴镇南祖村店村村民王涛等,利用所学技术,年利用农村废料4万余公斤,进行平菇、木耳栽培,年创利8万元以上。高碑店学员刘青山等,利用所学平菇、毛木耳栽培技术,带动本地种植户6户农民一起种植,个人每年获利3万元以上,年创社会效益数20万元。涞水县学员张宝忠、严得合等,利用所学平菇、香菇、毛木耳等栽培技术,栽培各类食用菌均超过3万袋,年获利5万元以上,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农民27户进行食用菌栽培,年创社会效益百万元以上。
三十多年的帮农助农服务,为村集体经济植入发展基因,以食用菌生态产业链为导向,以提升本区域乡村集体经济效益为中心,激发了村集体发展动力;以食用菌产业发展为杠杆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留守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贫困家庭提供增收平台,促进县域乡村集体经济绿色、均衡、可持续发展。经多年实践检验,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年12月,被河北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河北省成人教育优秀教师”,食用菌研究所年被共青团中央指定为“枫叶基金创业基地”;6年被保定市农业局、保定市团委、保定市农工委、保定市科技局授予“保定市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年河北省“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年河北省“百姓学习之星”。
原标题:《王健——食用菌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