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镇窝子村又名窝子张,位于镇政府东北约四五里的地方,距泾阳县四十里。由于长期水土流失,城池形成外高内低的地形,村内主姓氏又以张姓为主,故村堡名为窝子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民风淳朴、崇文尚学,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竟出过几十位举人名士在外做官,且大多政绩斐然,著述颇丰。
村史沿革该村明清间属温丰乡管村里,本村属管村里直辖;年改温丰乡为温丰乡治局,本村属管村里直辖;年改温丰乡治局为温丰区,本村属管村里直辖;年改温丰区为温丰联,本村属温丰联直辖;年撤温丰联设鲁桥乡,本村属鲁桥乡直辖;年5月改鲁桥乡为鲁桥区,本村属鲁桥区直辖;年3月将鲁桥区划入四辖区管辖,本村属鲁桥乡直辖;年6月恢复鲁桥乡建制,本村属鲁桥乡直辖;年2月撤区并乡设龙泉乡,本村属龙泉乡直辖;年9月取消龙泉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本村属公社直辖;年12月为云阳人民公社龙泉管区,本村属管区直辖;年4月撤销云阳人民公社设立云阳、安吴中型人民公社,本村属安吴公社直辖;年9月恢复龙泉人民公社,本村属毛家生产大队直辖;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龙泉乡,本村属毛家大队直辖;年本村为龙泉乡毛家村委会直辖;年7月7日撤销龙泉乡建制设立安吴镇,本村仍属毛家村委会直辖。
往日风采昔日城堡内外绿荫葱葱,风景迷人。特别是村东头的大皂角树,矗立在城堡内已数百年依就健壮繁茂,犹如“镇村之宝”;城堡东西两头镶嵌着古朴敦实的门楼、城郭东南角和西南角的魁星楼、明砖塔高耸入云,遥相对应;城区外围建筑着大小有别,风格各异的三官庙、无量庙、娘娘庙、老爷庙等四个庙宇,村东头有家族祭奠祖先的祠堂。通过复杂的城内建筑布局,则充分体现了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和给予家族的厚望。历经时代变迁,岁月轮回,旧时城堡内的建筑,现已不复存在。
明朝大儒张鉴张鉴:(—),字孔昭,别号湛川。明朝循吏、著名儒家。14岁时,随叔父在甘州卫(治今甘肃省张掖县)读书。17岁应童子试,取为甘州卫学第一名,其文章雅正而湛有哲理,受到督学耿楚侗赏识。18岁起,在戴中丞署内坐馆讲学,此后精研《易经》,著有《易传发蒙说略》行世。隆庆元年()以恩贡赴国子监读书。国子监助教郭郛命其子郭九里、郭九有从其受业。后来回到陕西,在耀州(治今耀县)乔因阜家教门馆讲学授业。他的外甥明朝著名科学家、机械学家王徵(今泾阳县龙泉乡王家村)人,就是他的出名弟子之一。期间有机会尽读了小邱山房藏书,著有《历代事实》、《荒歌》行世。他的才学受到了明政府的重视,万历七年(),赴吏部应选,授赵城县(治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知县。不久因父亲去世,辞职守孝。孝满,补定兴县(治今河北省定兴县)知县,刚过一年,又连逢祖母及母亲李氏去世,辞职归里。万历十七年(),在家乡创建先祠,给子弟讲学。万历十九年()再次入京,补迁安县(治今河北省迁安县)知县。县城外为滦水,以往木筏过境,按十分之一抽税,张鉴独自只抽二十分之一。他廉洁奉公,施惠百姓,教育士子,严惩奸佞,政绩远在诸县之上,被荐为台谏。未及赴京,即应山西巡抚吕坤、文渊阁大学士王锡赏识并奏请,出任岢岚州(治今山西省岢岚县)知州。他单车赴任,到任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调查,报请免除了十一种额外赋役,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第二年,他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购买耕牛,并召集逃亡百姓返回故土,当年回到本地的百姓达户。州城内的用水,以前全靠东门外的河水,而每当敌军进犯,城门关闭,百姓常被渴死,他召集石匠在城内打井,从此城中不再缺水;州城内用的煤炭,以前都是从里外运来,他经过亲自勘查,在附近找到了矿点,令窑户就地开采,从此城中不再缺煤;州城内的陶瓷,以前都购自里外的兴唐桥。他认为既已有了煤炭,就可以自己烧制,于是亲自寻找到了陶土,令窑工就地烧制陶瓷器皿,不只满足了本州需要,还出售到了外地;州境的百姓不会织布,他购置了织布机,请来男女教师免费教习,不到三年,州内自织的布够穿而外,还可以转售充作赋税。于是,荒僻贫困的岢岚州焕然变色。万历二十四年(),督御史魏允贞令全省府、州、县官会集都台,表彰张鉴为全省循良官吏第一名,亲手斟酒三杯表示崇敬。第二年,升任大同府(治今山西省大同市)同知,督偏头关千户所(治今山西省偏关县)军饷。遇上饥荒年份,经他精心调剂,军饷亦可不缺。任职6年中,为国家节省费用超过2万贯。他还昭雪了营将陈某被诬之冤,折服了收税宦官孙朝的嚣张气焰。在此期间,他利用政务之余,创制了各色战车、护城悬楼、翻车、易弩等作战器械,受到了总督萧大亨的赞赏,被下令部署在沿边的关隘城池。万历三十一年(),张鉴因劳累和患病,决意告归。朝廷依其功绩,调任其为河东盐运使。当时身边只有几十两银子,服药之外,终日与亲朋故旧和门人讲论性命之学。万历三十三年()九月六日在任上去世,葬于今嵯峨山东麓,终年60岁。一代名臣、吏部尚书孙丕扬(今陕西富平人)亲来悼念,并为他立谥号“贞惠”,提起他的遗产时说:遗产数亩,不足以糊八口;并不能谋数掾,以蔽风雨。张鉴好学深思,诗、词、古文皆成家,然其造诣最深的是洛、闽之学。还著有《天问词》、《八阵推衍图》、《六壬新解》、《哀思赋》、《诗文杂集》。他认为“圣学关键要在此心不欺”,主张从行事做起,问心无愧,反对“徒事语言”,故平生不多著述。他在任上洁己慎独,关心民命,五任之中,平反杜九子、李冲霄等冤案计47宗,有些连封疆大吏都犹豫不决、不敢去做的事,张鉴都屏弃私念,断然行之。故官虽不逾五品,而功绩却甚为时人所称。
群星璀璨
群星璀璨张炳玑(生卒不详)官任明平凉府都司。张炳璇(万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字仪昭,号觏庵,王徵表弟。崇祯初贡生举贤良正,崇祯十年被举荐为河北满城知县,其时大灾,设法赈救,全活灾民以万计。“以法绳奸,以仁惠民,以文育土,以勤而有节课农商工贾,二年而俗淳化美,邑称大治”。但时局动荡,本人又清介不群,遂解组归田。博古通今,长于词赋,王徵的墓志铭就是张炳璇所写。
张重龄(生卒不详),字九如,号倚峩。顺治戊子年()十一名举人。初任直隶顺德府邢台知县。当时县内有一件大冤案,株连无辜百姓。顺德府知府居心险恶,因勒索巨额贿赂不成,居然谋将当事人置于死地。张重龄洞察其中冤情,坚持不从,最终使冤案得到昭雪。后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屡屡接受重大使命,赢得能干的声誉。著有《临清楼文集》一部。
张潮问(生卒不详)字壁和,崇祯年间岁贡。
张鼎梅(生卒不详),字梦雪,号啸月,清康熙庚午年()十三名举人,丁丑年()六十三名第三甲进士。擅长诗文乐府,以进士授东明县知县,因为人清直,不合于时,弃官归里,杜门著书。著有《啸月诗集》一卷、《临清楼文集》一部。
张鼎望(生卒不详),字荆观,号渭滨。监生。清代学者。张鼎望幼年好学,自幼受父兄熏陶,博贯古今,著述甚丰。陕西学政曾赞其为“南山豹隐”、“著述名山”。雍正十一年(),陕西主政者举博学鸿词,他坚辞不赴,终生不仕。有《临清楼文集》、《临清楼诗集》、《鲁桥人物志》一卷、《鲁桥八景集》四卷及杂著多种传世。张鼎望还尤喜秦腔,他早年所撰的《秦腔论》一文,考其源流,论其声腔,赞其技艺,中肯翔实,为迄今所见的第一篇关于秦腔历史与艺术特征的专论。全文偏重于秦腔声腔与表演艺术,读之如身临其境。
张定和(生卒不详)字怡公,康熙年间岁贡。
张倓(生卒不详)乾隆甲子年()岁贡,官任扶风训导。
张赓泰(生卒不详)字扬庭,咸丰戊午年()第十名举人。延长县训导,同治壬戍之变公服,坐明伦堂贼不忍杀升延安府教授。修撰家族首部《张氏族谱》。
张昌熙又名张丁彦(生卒不详)黄埔军校成都校区第二十一期学员。
来源:互联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