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定兴交通
定兴新闻
定兴房产
定兴医院
定兴美食
定兴天气 

探寻雄安非遗文化那段穿越岁月的西河大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腹地,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各种文化交织荟萃,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代表的是时代烙印和儿时记忆。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鼓书是群众茶余饭后丰富精神生活的最爱的娱乐。

岁月旖旎,如今,在美丽的白洋淀水畔,在雄安新区三县各村的“小剧场”,依然有技术娴熟的老艺人们用声音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非遗文化,他们坚定的姿态让人动容。容城县沟市村的王凤仙、邵振清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生钟情,唱不够的西河大鼓

王凤仙年出生在容城县小先王村,自幼酷爱西河大鼓。

70年代中期,容城县文化馆开办曲艺培训班,西河大鼓名家王书祥在班上任教,同时任教的还有保定安国的马良军、甄洪跃两位老师,15岁的王凤仙凭借出众的资质顺利入学。

“心里很欢喜,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眨也不眨地听;下了课回到家,再一遍遍练习。靠着这份努力,我总是能很快掌握老师们讲的演唱技巧,后来很短时间,就可以登台了。”王凤仙第一次演唱的段子,是马良军老师即兴写的一个小段,至今没忘。

因着这份执着和热爱,在演艺早期,王凤仙多处拜师,曾随容城县的李连奎、王增英,天津的艳桂荣,任丘的刘焕章、王双志等老师学习演唱,同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

王凤仙的演唱嗓音挺拔脆亮、音域宽广;行腔圆润婉转、舒展自若、刚柔并济;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字腔相协,“喷”“崩”得法;数叙明快,板眼准确,气口均匀。更难得的是,她的表演声情并茂、生动传神,刻画人物准确得当,有丰富的感染力,能和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深得观众喜爱。王书祥曾夸她,“这个小凤仙天生就是唱西河(大鼓)的料”。

王凤仙、邵振清多年创作整理的唱本

40多年来,王凤仙一直从事西河大鼓演艺工作。她经常表演的有《杨家将》《回龙传》《响马传》等长篇书目,还有《罗成算卦》《丁香割肉》等数十个精品小段。凭借娴熟的演唱技巧,王凤仙先后被吸收为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年在雄县举办的首届曲艺邀请赛上荣获一等奖。

鼓乐为媒,成就伉俪情深

“幼主王华他闻此话先搭躬,口尊声差官大人慢慢地听……我叫他大门结彩二门悬上灯,执事两廊动鼓乐,扯旗放了炮三声……”一曲传统西河大鼓《回龙传》选段运气酣畅,韵味醇厚,让人回味无穷、如痴如醉。干脆利落的打板,字正腔圆的唱腔,清新淡雅的妆容——这就是西河大鼓艺人王凤仙,为她伴奏的是她的丈夫邵振清。

这是一段因西河大鼓而成就的佳缘——年,王凤仙受邀去定兴县的一个村子演出,容城县沟市村小伙邵振清正好来这个村探亲。当时,格外喜欢西河大鼓的邵振清站在台下,和老乡们一起鼓掌,也一起感叹:这个姑娘唱得真好,跟收音机播的一样,人也长得漂亮。自此之后,王凤仙发现,不管她去哪个村演出,台下总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因“戏”结缘,走在了一起。

王凤仙爱唱,邵振清就支持她唱。原本,邵振清不会演奏三弦,大约年,为了配合妻子演出,他专门拜了老师,苦练学习而成,这才有了后来的“夫妻组合”。

在王凤仙女儿邵丹的记忆里,父母经常在一起讨论唱本和演唱技巧,一起口述整理唱本,虽然有过困难,但只言片语也没有说过放弃西河大鼓的话。“那时候,父母去各村演出,我和哥哥经常被托给家里长辈照顾。”邵丹说。

多年来,王凤仙、邵振清夫妇演出足迹遍及天津、文安及保定各县。他们虚心求教,兼容并蓄,携手为西河大鼓的传承做着努力。

求新求变,守护非遗文化40余载

从15岁到60岁,西河大鼓伴随王凤仙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从开始时的年少爱好到现在的难以割舍,西河大鼓像一杯陈年好酒,随着岁月的沉淀在王凤仙的心里愈加醇厚。

一方面,王凤仙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自创新腔,尝试将梆子腔的音调融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使唱腔有新意,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结合社会新风貌主动创作出《说唱好人》《三贤风骨世代穿》《三贤之首说刘因》《金凤送爽》等新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王凤仙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她割舍不了这份西河大鼓情,想把这份艺术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年12月,容城县正式成立文艺宣传队。作为骨干力量,王凤仙与其他成员一起深入基层,把十九大精神用曲艺的形式带到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带到退役军人、老党员们身边。

“学报告精神增是前进的动力/把美丽雄安高标准的建成/到那时,水碧蓝天荷花艳/让世界游客来逛咱们的新城……”这是王凤仙为宣传十九大精神而创作的作品《金风送爽》,她将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融入到演出中。与此同时,让王凤仙感到格外高兴的是,随着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进校园活动的启动,目前已有余名师生参与到这项学习中来。

“我记得一次次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演出时,他们的开心和陶醉。”王凤仙动情地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永恒的财富,我将尽全力搞好传帮带,让西河大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够服务新区建设,在新区土地上开出更灿烂的花。”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是我国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

西河大鼓在演唱过程中,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三个支系。其中,北口,流行于白洋淀以东以北地区,代表人物为马三峰(安新县段村人)、朱大官(文安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官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容城县王家营的王世平在民国年间拜朱大官为师,成为容城县西河大鼓的传人,后来他将技艺传给了儿子王书祥。王书祥的演艺生涯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期,深受容城、保定一带百姓喜爱。

记者手记

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为容城县、雄县、安新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为三地文化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早在年7月,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就已经展开,目的是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新区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们期盼着,作为我国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民间艺术遗产,西河大鼓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能够在中国曲坛重放光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xingzx.com/dxtq/26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