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文学第期(总第期)
内容提要:作者5岁丧父,饱受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捉弄,人生时起时落。出校门任公社书记秘书,后因时局变化被逐出公社回村代课。教师整顿时遭受打压,险些葬送前程。师范学习期间淬火加钢,后得贵人提拔,又遭排挤,退归教坛。面对兄弟落难,正义被践踏,作者挺身而出。与权贵结怨,再次遭到非难迫害。一介文人被逼无奈,亮剑维权。情节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书写了一部草民命虽贱,傲骨不可欺的动人传奇。
附件:《往事钩沉》序言
《往事钩沉》
第六章枯木逢春
文/张海江
考入师范
年,为改变中小学师资结构,河北省政府教育厅决定从留用民办教师中选拔成绩优异者进师范深造。保定郊区5个名额,报考学校“定兴师范”,毕业后转为公办教师。郊区70余名民师参考,我有幸进了前5名。捧着录取通知书,心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如果年前忍辱不争,逆来顺受哪有今日。当时农村土地专制完成,大田已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庭,孩子无人带,大田无人待弄。妻子说:“你放心去吧,孩子和地一样都耽误不了......”
8月25日,接市教育局紧急通知,上学地点改为清苑师范。8月31日下午,我骑车带着铺盖一路向南,前往清苑县城——南大冉县师范学校报到。清苑师范的前身,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地处清苑中学西侧,坐北朝南。正中一条甬路,两侧为教室。红砖红瓦,绿树成荫。甬路东侧有一两手粗的柳树,树上悬着一口大铁钟,与母校南奇中学极为相像,初进校门就有一种亲切感。这里的学子都是任教多年的民办教师。年龄差别很大,大小相差一轮之多。除郊区5位(三女二男)外,其余均为本县学子。学子中初高中教师占五分之三,小学教师占五分之二。有的担任多年校长职务,有的为本县名师。教这样的学生没三把刀子两把剪子,是绝对站不稳讲台的。校园环境幽雅,伙食也不错,学习生活都很舒心。上了师范,泥饭碗变成铁饭碗,再也不被人小看,再也不受小人之气。我心安理得混了两个月。期中考试后,班主任崔老师把学生成绩贴在教室墙上,我傻眼了。文科成绩居全班之首,理科却垫了底儿。我脸上一会儿白一会儿红,人群中睁不开眼,抬不起头。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同室学友劝我:“别往心里去,考多吃这碗饭,考少也吃这碗饭。我语文成绩比你少五十多分,不照样三个饱儿两个倒儿吗......”我嘴上应承着,双手暗暗攥紧了拳头。
第二天课间,班主任把我叫去,鼓励我将基础打好,让我把差的科目补一补。我说:“崔老师,我有个想法,不知你支持不支持。”“什么想法?”“我文科基础好,教了多年语文,在写作上有点特长,从高中开始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我想在写作上下点功夫,定会有所收获。”崔老师说:“好呀,我支持你。当今社会既需要多面手,更需要一招先。”我接过话茬说:“每天课程排得满满,根本没有时间,除非晚上下功夫。可下了晚自习9点30必须熄灯。这样行不,晚自习后,请允许我在教室看书写作,把教室钥匙给我,时间自己掌握。”崔老师笑咪咪听着,还不时点头,后说:“这我可不敢做主。九点半熄灯是学校的规定,而且每晚都有值班老师查岗。我看这样,你把发表的作品拿来,我跟校长争取争取。”
周六下午放学,天阴的很沉。我骑车回家,见路旁的农民急着抢收大白菜。我家也种有四五分,妻子一人弄不了。如果下场小雪或雨夹雪,满地白菜都得冻成冰疙瘩......想到这儿,不由双腿登上了劲。将近50华里,仅用一小时零一刻钟就到家了。原以为家门紧锁,可进家一看,孩子在院里玩耍,妻子正忙着用玉米秸盖起回的白菜。我问:“怎么弄回来的?”她冲我微微一笑说:“活人能被尿憋死吗?我让孩子在地头玩,我起我的菜。”我又问:“回来呢?”她眉毛一挑:“我把孩子绑在车顶上,拉了八趟才拉完。”
我摸摸孩子红红的小脸儿,心疼地抱起孩子。妻子抽打着身上的尘土:“瞧!老天爷真会耍巴人,又晴了。”我看一眼西天的落日,再看一眼妻子,多么淳朴勤劳的女人呀,虽然衣着简朴,裤腿上沾着泥土,但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周一上午,我把刊有作品的报刊交给了班主任。晚自习上,崔老师拍拍手:“大家静一静,咱们班有人才,这摞报刊上都有他的大作。有散文、有诗歌。他就是保定的学子张海江。为圆他的作家梦、诗人梦,经校长特批:每天晚自习后,允许他在教室看书写作,其他人仍按原规定作息。从今以后,咱班的钥匙交张海江掌管。”几十双眼睛一齐投向我,继而响起一片掌声,我不好意思的垂下头。同桌苑冬至捅我两下,我忙站起身,鞠了一躬,便随着众人鼓起掌来。
淬火加钢
自此,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教室的灯有时亮到凌晨一二点,有时亮个通宵。每当打瞌睡偷懒时,我都深深责怪自己,饿了吃,困了睡,岂不辜负了校长的“特批”。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周后,我的第一篇小说《连茬西瓜》在《花絮》文艺报发表,我创作的热情更高了。听学友说清苑东部靠近安新白洋淀地域的村落,有芦苇织席的传统,我根据间接经验,创作了小诗《月下》,很快见诸于报端。
月下
星疏。月淡。风轻。
小院。笑语。歌声。
一对青年编织苇席,
酒窝里面藏着爱情。
花纹儿——在延伸,
苇媚子——在跳动。
图案在巧手下描绘,
理想在实践中造型!
收边儿——苇媚子蘸着清水,
拨乱了天上的星星。
云散了——月儿打开快门儿,
为他们拍下合影。
小雪过后,一天冷似一天。教室里没有暖气,只有一个砖砌的火炉子。下了晚自习,由值日生封火,炉膛填满煤球,上面堵些煤泥,中间扎一气孔,整夜冒着刺鼻的烟气。我偎在火炉旁,忍着寂寞,孤灯独影,每到后半夜寒气袭人。日子久了,手背冻出了硬疮,脚后跟冻裂了口子。我仍然坚守着阵地,用文学滋养补充着能量。
元旦就要到了,班里开始准备文艺节目,我自告奋勇报了个诗朗诵。两天后朗诵作品写作完成,标题为《献给新年的歌》。长这么大,这是我头一次登台。元旦前一天下午,庆新春文艺汇演在师范礼堂举行。我壮着胆子上台,满怀激情的朗诵起来:
朋友,当你步入联欢的会场
当你取下日历的最后一张
你是否这样想——
地球绕太阳又转了一圈
为迎接春天又开始了奔忙
炕上,老两口正盘算着来年的耕作
灯下,科学家正设计着立交桥梁
交通路口,执勤的干警正指挥着行人车流
边境线上,卧雪的战士正注视着贪婪地豺狼
朋友,当你步入联欢的会场
当你取下日历的最后一张
你是否这样想——
长城内外到处是祝福的歌流
大江南北处处是喜庆的声浪
主会场——
各族人民的心脏——北京
分会场——
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
万没想到,此节目评委打了高分,得了全校第一名。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朗诵过程中,当朗诵到“主会场、分会场”两句时,全体师生掌声雷动,持续了足有5秒钟。全校师生一下都认识了我。李副校长在总结时说:“所有节目,都是上场欢迎,下场欢送。唯有这首诗,中途被掌声打断,台上台下产生了共鸣......”
临近放年假,我编写了一篇散文《南方来信》。巧妙地将上百部电影名连缀起来,既富于文采,又幽默滑稽。班长读后,让我抄写在教室后面板报上。学友们集体润色,改动了几处,使其更加完美。班里不少学友抄写在本子上。一传十十传百,学校众多学子和部分教师也前来抄写。一封《南方来信》成了名噪一时的经典之作。
期末考试开始了,周四上午只考一场。10点左右,学生都在教室复习下午所考的科目,听得校园锣鼓喧天。原来我的一首诗获奖了。清苑县文联邀请了北大冉大鼓队来学校颁奖。我一下子成了校园名人,南奇中学毕业的泥腿子竟成为帅哥靓妹群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邂逅知音
惊蛰节气,冰消雪化,杨柳萌芽。但依然寒风料峭,乍暖还寒。我趴在课桌上睡着了,醒来不由一怔。班里有名的“大龄校花”也在教室看书。风花雪夜,孤男寡女,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就又假装睡觉,脑海中塞满了她的故事。
她出身贫寒,过早失去双亲。是她把弟弟带大,盖了房,给弟弟张罗上媳妇,坎坷的经历令人同情。她衣着朴实,不尚打扮,两只杏核大眼透着灵气。据说当年追她的不少,不知是条件过高,还是一心考虑弟弟,耽误了青春妙龄。如今二十七八,还没对上象。校友们称她“大龄校花”......我一动不敢动地装睡。时间久了,右腿压得麻木难忍,就悄悄改换了一下姿势。这一细节被她察觉了,“嗨!别睡了,会着凉的。”我装模做样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说:“你来干什么?”她随口说:“刘老师让背的那段,我还没背。”我说:“我也没背。”她朝我笑笑:“你这么聪明,还用背吗?”我说:“我聪明啥?不过下点苦功夫罢了。”
她狡黠地岔开话题:“哎!你发表在报纸上的《月下》,我读了好几遍,写的真好。你见过乡下织席吗?”我摇摇头。她诡秘地说:“我家靠近白洋淀,家家分有苇塘。织席是我们那儿的主要收入,还出口呢。礼拜天,我带你去看看......”我未敢应,搪塞说:“天这么晚了,你去睡吧。”她反问道:“你怎么不去睡?”我说:“睡不着,熬夜惯了。”她说:“没想到一个大作家,还这么封建。我跟你作伴,碍事吗?”我赶紧解释说:“不是,我怕......怕......”“怕什么?怕人说三道四。你呀!你不是早结婚生子了吗?”我怯怯地说:“这你也知道?”她苦笑两声:“你了解人家多少?怎么就不关心关心人家呢?”我说:“听说你还没结婚,别的我不知道。”她起身走过来,坐到我桌前,说:“我28岁了,属猴的。你属羊,大我一岁。前几年,给我介绍的对象不少,没一个中意的。岁数一年比一年大,高不成,低不就的,谁还要我。”我劝她说:“我看你挺好的,一定能找到如意郎君。”她皱皱眉:“难呀,我又不像你这么有才。”我不由低下头,感觉此情此景有点儿相亲的味道。
这时外面传来班主任崔老师的声音:“我走错一步,你用‘车’将,我没考虑老将出城了。如果我垫炮,你就输定了。”李副校长连说带笑的:“承认臭吧。那臭味儿,二里外都闻得到。”脚步声越来越近,我不由瞟她一眼,示意她快回座位。她却没事儿人似的,慢悠悠站起来,拿起我桌上的《文学概论》随意翻开。崔老师推门进来:“还用功呢?冷吗?”我说:“还行,不算太冷。”
崔老师看她一眼:“你也想当作家了?咱班出人才呀。”她合上书放在桌上,半开玩笑地:“那倒是,作家不是他一个人的专利。崔老师,咱班还真缺个‘冰心’呢。”崔老师翻翻桌上的书:“这一大冬天,我每晚都找校长下棋。少说12点,多说一两点,咱班的灯整宿亮着。我真服了,这么冷的天,他就扛得住。”然后瞟她一眼:“你服不,你准熬不过他。”她摇摇头:“我不信,我也是苦水里泡大的。世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不信咱打赌......”崔老师看看腕上的表:“快一点了,今儿个别熬了,回去睡吧,别误了早操。”我正好找个台阶,回了宿舍。
周六下午回家,妻子正用棍子梆玉米。说村北粮库在收购,卖余粮的很多,排长长的队。那时乡下没有玉米脱粒机械,一亩半玉米都是妻子用棍子梆完的。足足装了7麻袋。我把小拉车打足了气,装了车。我问:“明儿几点起?”妻子说:“人多,得早去,最晚4点起。”“孩子谁看?”“他在家睡觉就行。咱拉去排上队我就回来。天亮后找人看着,我再回去。”我说:“家里没人行吗?”妻子拍拍褂子上的玉米须须:“放心吧,孩子睡觉死,一时半会醒不了。”
第二天凌晨4点,我们锁上大门,把玉米拉到村北粮库,排了个第五名。妻子急急回了家,天亮后又赶回粮库。向我诉说实情:她回到家打开大门,到屋里一看,炕上只有空被窝,孩子不知去向。屋里院里连个影子都没有。妻子不往好处想,水缸都用棍子搅了两遍。急的到街上叫喊,邻家才应声。原来我俩走后,孩子醒来大哭,后扒着大门哭叫。邻家大哥披衣起身,跳过院墙,将孩子抱回家中。我想:这戏剧性的故事,不正是小说的好素材吗?回校后写成了诗体小说《点亮心灯》,很快发表了。如今时隔40多年,我还清楚的记得小说的开头:北风摇着树梢,西天的月儿缩成镰刀。
寒冷空旷的野外,一个人影天地间摇......小宝啊,可在睡觉。月娥心急脚生风,横插麦田,奔上大道。穿过柳林,飘过小桥......
这段文字之所以记忆深刻,因为在一次文学笔会上,文联主任浩歌(李志宽)讲课时,拿它举过心急如焚的例子。
冉庄之行
进了谷雨,天道渐渐长了。学友张战胜说:父亲“文革”中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改造。最近平了反,补发了17年工资。托人买了台进口彩电,开、关、调台躺在被窝里就能控制。当时未见过遥控,我们都不相信,为此抬起杠来。战胜急了:“不信,咱打赌。”“赌就赌!谁输了掏十块钱。”“好!今天下午放学,我带你们回家。”下午我们一行7人骑着自行车,跑了30多里,赶到他家。亲自眼见后,一个一个才服了输。日暮降临,我们在村口马路边小饭馆停下。凑齐输的钱,要了两瓶白酒,点了几个炒菜。吃饱喝足后,唱着“呀儿呦”赶回学校,已过熄灯时间。我放下车子,见教室灯亮着,就醉意朦胧走进教室,见“大龄校花”独自在看书。她问:“怎么没见你打饭?”我说:“在外面吃的。”她从桌堂里拿出饭盒说:“人家怕你打不上饭,给你打了两个肉包。”我心中不觉生出一股暖流,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填。她关心地问:“上哪儿去了?”我说:“北王力。”她移步坐到我跟前:“你去过冉庄吗?”我往一边挪了挪:“没有。”“后天下午咱去冉庄钻地道好吗?”我说:“咱两个,我不去。”她笑吟吟地说:“那就再约一个,叫上国英行吗?”我点头道:“有他最好。”她站起身,把另一个肉包塞给我。一本正经的说:“那好,就这么定了,不许反悔呦。”说完,拿上饭盒回宿舍了。
周五下午,我们3人骑车一路向南,到张登折而向西。国英介绍说:“张登过去是鬼子的重要据点,就是《地道战》里的黑风口。一直往西就是冉庄、赵庄、马庄。马庄就是电影里的马家河子......”国英家住冉庄镇东孙庄,对这一带颇为熟悉,据说冉庄的联庄地道一直通到东孙庄。一路有说有笑,来到拍摄电影的老槐树下,见两棵古槐已近暮年,毛发稀疏。那口标志性的大铁钟依旧挂在上面,周边住户、店铺俨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旧貌。国英说:“这片旧址国家已买下,供人们参观。”我们放下车子,钻进地道。国英已钻过多次,由他在前带路。“大龄校花”推说胆小,自选居后。地道里直不起身,隔一截有一盏昏暗的电灯。有的地段灯坏了,只能摸黑前行。她推说害怕,紧紧拉着我一只手,到灯底下也舍不得松开。越到摸黑地段,她就越不安分。有时“哎呦”一声,重重撞在我身上,几次踩掉我的鞋子。每次冒犯后,她只是“咯咯”地笑。我觉得很不自在,脑海中时时闪现出乡下妻子的身影。我本能地将她的手挣开,又被她死死地抓住......
乡下的妻子是个要强的女性,独自看护孩子,还种了一亩西瓜。周日,一家3口到了瓜田。只见瓜叶盖严了地皮,正是“坐瓜”的时节。农谚说“花见瓜,二十八。”意思是西瓜从开花到成熟共需二十八天。一亩瓜田,在妻子的侍弄下,长势比别人的分毫不差。大大小小的瓜崽儿像列队一样整齐。大得像核桃,小得如青枣。还有顶着花儿的,花生米大小。妻子手拿瓜铲,一个畦一棵秧地查找,看到扭嘴儿的,就用瓜铲在地面撬开一条缝,将瓜尖摁进缝隙中,用土挤实,只留一个脑瓜顶儿。她说:“这样瓜才能坐住。不然瓜秧疯长,一宿蹿一大截,新出的瓜扭儿就会化。”我牵着孩子的小手,问:“你天天都来地里吗?”他仰起小脸:“天天来,妈不管我,只管瓜。那天她耪草,我跟在身后。又没淘气,她一锄柄杵在我脑门儿上,起了包,疼了好几天呢!”说着,眼里贮满了委屈。我抱起孩子,为他擦去泪水。哄他说:“乖孩子,妈不是故意的,是没看见你。”孩子小嘴一撅:“不!不是!那天我追蝴蝶踩折了瓜秧,妈就打我。她只稀罕瓜,不稀罕我......”我蹲下身拔田里的草,他凑近我耳边,低声说:“你不知道,妈骂你,骂你没家了......”多么率真的孩子呀,说得我眼圈红了。
回家时顺便到村东园子里查看墒情。我用手刨了刨,湿乎乎的。妻子说:“这下不用洇了,过几天种上花生,准保苗。”说不清受什么触动,我萌发了《查墒》一诗的构思。回到家,提笔写到:清晨/你披一身彩霞来到田里/抓一把湿润润的土/也把美好的春天抓起。写到这里卡壳了,里走外转打不开思路。我舀了半瓢清水,走到土堆旁,刨出一个小坑,倒上水,抓几把土搅成苦累泥。
然后抓一把攥在手心,缓缓舒开五指,苦累泥攥成了泥疙瘩,指缝间浆水迸出,一下子来了灵感。我赶紧回屋,提笔写到:掌心/攥一个牢牢地希冀/指缝/流淌出生活的甜蜜/嘿嘿/笑声陶醉了大地/泥土/用它特有的语言/译出这个密码信息/欢快地向绿色指挥部传递......小诗发表于《保定日报》,编辑老师把标题《查墒》改为《春到农家》,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依依惜别
年正月初一下午,张士存老师来家找我,他是特意前来报喜的。年择优留用的民办教师,年底一个不落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我说:“我还差半年毕业,你却先我一步了。”他笑笑说:“能有今日,多亏了你呀!如果不跟老李斗,哪有今日的转正。”我说:“还记得那张临时代课表吗?”他苦笑两声:“记得,一辈子也忘不了。多亏你抢过去撕了。不然,我早被解聘了。”我问:“郊区共转了多少人?”士存说:“有个脑袋算一份儿,全盘端。听说南大园乡有个癌症,也转正了。”我后悔说:“早知这一天,我何苦白搭两年工,少挣两年钱呢。”士存眉眼都是笑:“咱们命运不错,没白折腾。那几个胆小的,现在都傻眼了。
张连柱、杨文祥还在代课,张树启因要了个二胎超生被开除了。”我不由为他们的境遇感到惋惜。
开学后,我独自在教室看书,“校花”又来了。直接坐到我对面,说:“歇会儿吧,再有两个月就毕业了。你打算毕业干什么?”我说:“教书呗。”她扑哧一笑:“我以为你当作家呢。”
我撩她一眼:“我这两把刷子差得远呢。”愣了一会儿,她突然话题一转,说:“有人给我介绍了对象,县医院的。你说见不?”我说:“见!当然得见,还犹豫什么?”她深深地埋下头,半晌没吱声。我问:“怎么了?”她抬起泪眼,死死盯着我,说:“请你郑重的回答我。”我切实感到那目光有些扎心,脑海中忆起她对我的好,甚至联想到双职工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妻子的身影又浮现在瞳仁里,她带着孩子在农田里劳作......“校花”见我久不吱声,用胳膊肘拱我两下,说:“你让我见面,是真心的吗?”我肯定地说:“是真心!”她两眼直勾勾盯着我,几颗滚圆的泪珠沉重的砸在我的心头......
四月,是“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季节。校园遍植杨柳,一嘟噜一嘟噜的杨花柳絮,一嘟噜一嘟噜热辣的乡情,熟透了。微风轻荡,杨花飞舞。风定之后,悄然飘落,静静躲在角落里小憩。稍有动静,丝丝绵绵,贴着地皮嬉戏,团成蛋蛋儿,滚成球儿。一旦受到风的惊扰,撒起野来,专钻姑娘怀,专眯小伙儿眼。多愁善感的我,心血来潮,赠它一首小诗,晾晒在《沧州日报》上。
柳絮
飘飘洒洒如烟似雨
四月静默着
阳光和土地静默着
享受花雨的淋浴
柳絮——
季节第一个撩人的汛期
这拧不出水滴的雨
醉了多少游人
淋湿一串串洁白的思绪
柳絮——
一年成熟最早的果实
悄然飘落大地的怀抱
萌生起满地绿色的话题
柳絮——
滋润希望的催生剂
一点点一滴滴
渗进心中那片神奇的土地
转眼进入五月。毕业考试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下乡实习,我被分到北大冉小学。正待启程之际,庞校长找我说:“你别去了,北大冉不要你。”我惊讶地问:“怎么回事?”校长说:“你实习的班,班主任是村书记的女儿。她是个文艺青年,也是你忠实的粉丝。担心你水平高,实习两月走了,学生不听她的课。村书记昨天来找我,说啥不让你去。”我说:“不去更好,才轻松呢!”
校长郑重地说:“交给你两项任务,第一,与留校教师一起编写《师范生活》小报;第二,把你在校期间发表的所有作品找齐,交给我。”我不解地问:“要那干什么?”校长一本正经的说:“留着学校展览。”我东寻西找,凑足28件作品交给了学校。
临近毕业,常宝志老师(曾任《文选与写作》一个学期,后调县广电局组建县电视台)到校找我,要我留下来当记者。因考虑离家远,家有二亩地,婉言谢绝了。常言说: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学校开完毕业大会,师生依依不舍,天各一方,洒泪而别......
寄情七月
六月,正值小麦开镰之际,我应县文联之邀,写下《七月》这篇散文。
七月
心灵回忆的窗子,总是向着印象最深的事物开放着。人的思念,是铁的剪刀剪不断的。
仿佛从孩提时代起,七月酷暑的炎热,蝉鸣撕裂的噪音,像蒸笼罩在我的心头,使人憋闷烦躁。而今我确实感到七月的凉爽诱人。什么原因呢?静静的月夜,牵我缕缕思绪,终于从茫茫的七月里,把以往的情思一一招回。
去年七月,我参加了县文联成立大会。那隆重的场面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各级领导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嘱托,激励着我重新拿起这支曾经失落的笔,迎着改革的洪流,去勇敢的探索,大胆地创作,热情的讴歌。在我人生的稿笺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七月,终身难忘的七月。
《苑蕾》创刊整一周年了。它像一块苗圃,培育着千万棵幼苗。株株幼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辛勤园丁的培育下,在举世闻名的地道战的故乡,在清苑这块被鲜血染过的大地上茁壮地生长起来。我便是这苗圃中的一株幼苗。一粒种子,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即使是良种,也不会发芽。正由于《苑蕾》这块园地,由于编辑老师的耐心指导,才使我从迷惘中挣脱了出来,振作了起来,沸腾了起来!虽然我的成绩是微薄的,但对于笨拙的我,这一年是收获的一年。在坎坷的创作道路上是一次飞跃,在我摸索文学创作的足迹里,留下了光艳的一闪。
这光艳的一闪,是两种力的结合发出的(自我努力是一种力,编辑老师的鼓励指导是一种力),是目光与灯光的凝聚所爆发的闪烁。这光艳的一闪,是从七月开始的。七月,虽然不合农家播种的时节,但我觉得:七月像春天萌生着希望。
眼下正值七月,我们就要辞别培育自己的摇篮——县师范学校,奔赴工作岗位。再见了,我的母校!再见了,敬爱的老师!再见了,我亲爱的同学们!经过整整两年的学习、深造,我们更加丰满了,更加成熟了。
七月的内容是充实的、深刻的,透过七月,我仿佛看到了丰收的九月。稻谷的醇香、梨果的甘甜,撒满地,荡满枝。裹在南来的北风里,沾在大雁的翅膀上......果实累累的金秋正在七月里酝酿。七月,意味着成熟。
呵!七月,终生难忘的七月,萌生着希望的七月,孕育着成熟的七月,你永远烙印在我记忆的深处。(未完待续)
张海江部分作品荐读★《往事钩沉》(第一章)悲惨身世★《往事钩沉》(第二章)童年记忆
★《往事钩沉》(第三章)蹉跎岁月
★《往事钩沉》(第四章)时运不济
★《往事钩沉》(第五章)多难之秋
作家简介张海江,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出生于贫苦之家,成长于动乱之年。初中时与写作结缘,高中时开始发表文艺作品。考入师范后,作品省内外开花,多次获奖,成为师范学校的明星。毕业后回母校保定十九中任教,历任教导主任、主管教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职务。从教期间,仍坚持笔耕。在河北《诗神》、安徽《诗歌报》《中国教师报》、广西《南国诗报》等5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上百万字。年参加全国短诗大赛,作品《乡音》与著名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并列一等奖,被誉为“校园诗人”。先后出任保定市古城艺术节文学评委、中国中学生校园诗大赛评委、《保定十九中学校史》主编、《北奇村志》特邀编审,《风雨秀兰》特邀顾问、《竞秀区年鉴》副主编,兼河南郑州《黄河魂》诗刊特邀编辑。主要著作有:诗集《梦与魂》《小车村志》(与人合著)、历史剧《卧虎令》等,《往事钩沉》是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3、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4、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