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才
分享转发李占才《老保定的衙门》行政官署篇(春秋—明代部分),选自李占才先生《老保定的衙门》一书,转自 01鲜虞族的由来鲜虞族是北方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其前身是狄族。狄族是来自漠北的游牧民族,该族部落众多,最主要的有赤狄、长狄和白狄。殷商时期,他们开始由漠北向南移动。至西周时,其中的白狄到达陕西、山西一带。白狄部落又分仇由、肥、鼓和鲜虞四姓。公元前年,肥、鼓、鲜虞三姓,自山西越过太行山来到河北。
鲜虞中山国山字形礼器
这时的河北中北部(包括保定全境)属于西周封国北燕之地,燕国地广人稀,松散落后,史称“弱燕”。到河北之初,狄族人就迅速占领了今保定以南、邢台以北的河北大片北燕土地。狄族人来河北时是以姓氏部落形式存在的,由于鲜虞姓势力最大,故狄族三姓又统称鲜虞。
至战国时,鲜虞人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非常强盛。他们便模仿中原各封国做法,于公元前年在今我们保定的唐县建立了国家,取名中山国。后期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并正式受封,其首领与战国七雄一样被封为王。鲜虞中山国在战国时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给中华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先是与魏、赵、韩、燕“五国相王”,平起平坐。后一度又和战国七雄比肩,被称为“战国第八雄”。
02鲜虞中山国的疆域鲜虞中山国不同时期疆域图
鲜虞中山国在保定的疆域,参考清代王先谦的观点,初期应含今保定市的竞秀区、莲池区、徐水区、满城区、清苑区、顺平县、涞源县、唐县、曲阳县、阜平县、望都县、定州市、安国市、博野县、蠡县、高阳县、安新县,等17个市县区。到后期,即公元前年,鲜虞中山国曾向处于今保定北部的燕国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扩疆战争。当时中山大军奋勇向北推进,今山西东南部、河北蔚县、北京南部、天津西部,数百里面积和数十座城垣(含保北全部)悉为中山所有。
从公元前年鲜虞族来河北,到公元前年在保定唐县建国,直到于公元前年被赵国所灭,今保定大部被鲜虞人断断续续管辖达年,几乎绵亘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唐县作为国都的时间长达91年(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后国都迁定州,定州作为国都达34年(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两段相加,鲜虞中山国共在保定地区建都年。后迁都今平山,保定仍是鲜虞中山国疆域。
03鲜虞中山国的国都鲜虞族最早立足在今正定,其大本营北迁唐县当在昭公十三年(公元前年),这从《左传》的一段记载可以侧面印证:“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这段话很重要,它给我们传递了难得的三个信息:一是它告诉我们昭公十三年(公元前年),鲜虞主力已经北迁到了今天的保定西部;二是鲜虞大本营设立在了今唐县的“中人”;三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出现了“中人”地名。
那么,鲜虞中山国到唐县立国的时间是哪一年?查《左传》公元前年以前的所有记载,都是用的“鲜虞人”称谓,突然改提“中山”是公元前年。这一突然变化记载在《左传·定公四年》中:
“四年(前年),春,三月,……中山不服,弃盟取怨,……而失中山。”
《左传》作者这一不经意间的轻松描述,却反映了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因为这是中国所有史书中最早使用“中山”字样。说明这一年(前年)春三月,鲜虞人已经在今保定西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取名叫“中山国”。
有国家就有国都,那么,新生的鲜虞中山国他们把都城具体建在了今唐县的哪里?目前还有争论。
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晋国军队用“上军”进攻鲜虞人的“中人”,说明“中人”之地即是鲜虞人的主力和大本营所在地。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唐县的“中人城”(今唐县南北城子之间)就是中山国的国都。其代表人物是西晋时写了《中山记》的张曜,他沿袭《战国策》所说“中山国,有故城,城中有山,故号中山”的思路,认为:
“(中山国)郡治中人城,以其城中有山,故谓之中山。”
中山国出土的精美文物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唐县县城西北部古时一个叫委粟关的地方是中山国的国都。代表人物是南北朝时期写了《水经注》的郦道元,他参考晋朝人写的地理书《地道记》,不是十分肯定地认为:
“(中山城)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云望都县(今唐县高昌)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为之中山城。”
其实委粟关离南北城子距离并不远,几乎是同一个区域。虽然各自描述的方位存在差异,但都没有超出唐县地面。上世纪唐县北城子一带,曾出土大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马衔、剑、削、壶、鐏、鼎、豆、瓿、甗、簋等,设计都极其精美,符合当时中山国时期的工艺水平。结合西晋张曜所说“(中山国)郡治中人城”之语,今唐县南北城子之间,与鲜虞中山国的国都关联性较大,可能性也较大。
中山国出土的精美文物
那么,在长达91年的时间中,鲜虞中山国将位于今唐县的国都建到了什么规模?由于记载和遗存的不足,今天要还原描述难度不小。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唐县历史文化之光》的作者陈勇、史登顺对此做过研究。他们分析认为,鲜虞中山国的都城应在唐县封庄、宋庄、南北城子、东杨庄一带。城区呈坐北朝南布局,北界在封山(丹凤山)前封庄村,东西长约米。城区南界在南城子,东西长约米。城区东界和西界各南北长约米。城区周长约15华里,总面积约万平方米。而且他们更具体认为,城内王宫衙门区在城内东北部,西部为军队驻扎区和手工作坊区,南部为商贸、居民、宗庙区。他们的研究分析,可供参考。
04鲜虞中山国的办公衙署至于鲜虞中山国的军政官员办公的衙署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更难知其详了。不过根据考古资料证明,鲜虞中山国当时的国力已经很雄厚,并可以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强大的晋国相抗衡,说明其经济、军事、科技水平已非同一般。中山国人心灵手巧,工匠和艺人众多,其各类器具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堪称鬼斧神工。他们在冶炼、铸造、建筑、制陶、制玉、丝麻、服装、酿酒、乐器等方面的技艺之高超,是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有些技术,即使今天我们都无法破解。比如,其镂刻在坚硬铜质器物上的工整精美的长篇铭文,线条极其圆润流畅,我们至今都不知道他们是采用了什么工具和方法刻上去的。
鲜虞中山国国都示意图
有了经济实力,又有国民的聪明才智,其国都建设估计会是比较讲究的。当时中山国在今唐县所建国都的府署机关,也一定极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老保定的衙门——燕下都是什么官署保定方志年4月19日
黄金台●胡曾北乘羸马到燕然
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
黄金台上草连天
文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胡曾对黄金台的感怀,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故事早就传为千古佳话,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篇文章就涉及到燕昭王时期的燕国旧都城——燕下都,下面我们将带领大家去探寻燕下都的遗址。
易县燕下都城墙遗址
01燕下都的由来我市易县有一处规模不小的燕国都城遗址,现在一般认为该遗址为燕国的下都,故名“燕下都”。学界对燕下都最早建于何时说法还不统一。有说是春秋晚期的,有说是战国时期的,现在较多的说法认为此处建筑与燕昭王有关。如果按后者的说法,这处建筑比唐县的鲜虞中山国国都晚约年,但距今也已余年了。燕下都也是保定地域内一个很重要的官署,其建筑清晰度和完备度大大超出鲜虞中山国都中人城。
燕下都不是集中在一个时段建设而成的,而是应该曾有若干次增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吻合状况来看,燕下都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建设,应该是在鲜虞中山国灭亡之后。或者说,与鲜虞中山国曾经占据燕国国土的一段历史有关。
公元前年,鲜虞中山国已进入最鼎盛的时期,这一年该国曾向处于今保定北部的燕国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扩疆战争。中山王在齐国配合下,以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派宰相司马赒率军从满城、徐水、安新一线向北大举攻燕。
据《中山王铜鼎铭文》载:“赒亲帅三军之众,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战斗中燕王哙和宰相子之被杀,今山西东南部、河北蔚县、北京南部、天津西部一线,含今保定全境悉为中山所有。对于中山国这次扩疆行动,周朝天子给与了认可:“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中山王铜鼎铭文》)
中山王去世后,儿子即位,此时保定北部的这些燕国土地仍被中山国占据着。为了纪念父亲的拓疆功业,曾为此专铸一青铜圆壶,并亲自撰写了一篇銘文刻于壶上,其中再次提到占领燕地之事:“先王率师征燕,启邦数百里。”还提到曾去新占领的燕国地区逐处“敬命新地”,用命名的方式宣示主权,以示永久占有。
可惜,到了公元前年,这个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鲜虞中山国,就被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而日渐强大的宿敌赵国所灭。不久,已继承燕国王位的燕昭王便着手重新收复国家失地,带领燕军“以河为境,以蓟(今北京西)为国,袭涿(今涿州)、方程(今固安)”。(《韩非子·有度》)奋勇向南突进,很快收复了过去鲜虞中山国所占据的今保北土地(包括今保定市区)。
02
燕下都遗址的猜测
关于燕下都这处遗址,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燕国,没有了强敌鲜虞中山国,又夺回了被占据的保北土地,但是此时的燕国并不安宁,他们又受到了来自北部地区的日渐强盛决心南下的燕国宿敌山戎族的威胁,甚至国都“蓟”都开始出现安全问题。无奈,在收复保北土地之后,燕昭王便将国都南迁至今易县,这里即成为燕国的下都,即“燕下都”。相对而言,原来处于“蓟”的国都则被称为“上都”。最早这样认为的是北魏郦道元。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这处所谓的“下都”根本不是都城,更无所谓上下,这里只是燕昭王为了燕国大后方的安全所建的军事重镇。还有,这个“燕下都”所在的位置原来有无城建基础?是燕昭王来了之后在旧城基础上的增建,还是燕昭王平地起城新建?亦是史家有争论的问题。可惜,以上这些争论都缺乏早期文献的支撑。
燕下都出土立凤纹蟠螭铜铺首衔环和铜人佣
我们目前能看到最早的书证,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说:
“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武阳,盖燕王之所城也……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顾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蹱之于后。”
可惜,郦道元相距燕昭王近年,这个书证显得太晚,亦显突兀。不知道郦道元是采用的什么资料,拟或是访问得来的“耆老”之言也说不定,对此已难知晓。
至于更晚的一些志书,如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志,提及此时,都是重复郦道元的话,少有新见,不足援证。
03
燕下都的规制
这个所谓的“燕下都”与燕国有关是没有争议的,只是此工程完全为燕昭王在新址平地起城所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燕昭王只在位33年,以当时燕国的国力,难于在他这一任上迁建如此大的工程。估计这里原本就有过去的历代燕王打下的城堡基础,开始时可能只是一处军事重镇,燕昭王来后在旧址上进行了续建或增建。
燕下都双龙纹瓦当(点击后看得更清楚~)
尽管如此,增建也好,新建也好,就目前考古结果来看,其庞大的规制结构足以说明这里曾是一座宏伟辉煌的行政机关或军衙,其衙署建设的水平及意义非同一般。从规模来看,建筑区面积巨大。燕下都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以上,加上辅助建筑,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即一号河渠遗址(传称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个城区。
运粮河以西谓之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运粮河以东谓之东城,是当时官员办公居住,及人们聚居活动的中心,东城周长18.5公里。东城区偏北处建有一道东西走向的隔墙,又将东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南部为作坊区、居民区和墓葬区。宫殿区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武阳、望景、张公、老姆四个大型建筑基址。在武阳基址的东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上,还分布着三片建筑基址群。
燕下都遗址平面图
从城市设计来看也极具科学性。该城在构建时,为了考虑安全、排水、生产、运输和灭火等功能,设计者还在城内事先规划了非常独特的城市供排水系统。城外四面环水,城内建有一条南北贯通的水道,连通中易水和北易水。东城建有两条运河,用以解决城区建筑排水、防火和观景需要,以及手工作坊的用水和排污等问题,还起到了城区调节气候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这些宫殿区的建筑基址上,一定曾经建有森严壮观、功能完备的供燕国军地官员办公的府署无疑。另外近代从这里出土的大量建筑物残片,包括造型图案考究且大小不一的屋宇瓦当,也能作为印证。
老保定的衙门——泰州州衙在哪里保定方志年4月20日
保定历史上曾叫过保州,这大家都比较熟悉。但保州不是保定最早的州治,保定最早的州治叫泰州,由五代后唐所建。保定叫泰州比今天的江苏泰州还早。保定叫泰州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州衙却曾建了两处:第一处在今保定城区东北部,第二处在满城区西北部。
01后唐时期的泰州治所唐朝帝国于公元年被一个叫朱温的唐朝将领推翻后,朱温自行称帝建立了后梁朝,遂即国家分裂,中国进入了唐末五代战乱时期。其五代就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即后梁(汉族,朱姓)、后唐(沙陀族,李姓)、后晋(沙陀族,石姓)、后汉(沙陀族,刘姓)、后周(汉族,郭姓,后柴姓)。
恰在此时,居于蒙古高原的契丹族,因物产单调物资匮乏,旋对富饶的中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便乘中原战乱之机,开始频繁南侵。其中最严重的为后唐时期,后唐存在13年,契丹南侵就达12次之多。契丹南侵,受害最重的是今保定地面。
从后唐时开始南侵的契丹人画像
唐朝末年,唐朝驻定州的藩镇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去世,其子王郜继任。唐朝的节度使权力极大,总领一个区域的军队、民政和诛杀大权,还自行传位子孙,外任之重,无与伦比。王处存的弟弟即王郜的叔叔、时任军都知兵马使王处直不甘心侄子继位,便率兵驱逐了王郜,自做了在定州的义武节度使。
适逢朱温推翻唐朝建立后梁,王处直立即归顺后梁,被封为北平王,仍据定州。十几年后,居山西的沙陀族李存勖起兵将后梁朝推翻,建立了后唐朝。王处直又归顺了后唐。王处直无子,收定州陉邑的一个失怙小儿王都为义子。后父子不和,王都发动兵变,将王处直杀害,自称定州义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去世后,儿子李嗣源即位,为后唐明宗。明宗厌恶王都的为人,密谋将其除掉。当时的后唐同时面临契丹的侵扰和王都的反复不定两个方面的威胁,而这时的今保定城区一带,正处于涿州、易州、莫州、定州四州的交界地带,又是契丹南侵南北通道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为了加固和稳定后唐北部地区的安全,后唐明宗李嗣源决定,将已提升为奉化军的老清苑县,再次提升为州,以整合满城、奉化军一带的军事力量。据《五代会要》记载,这次升州是在后唐天成三年(年)三月,取名为“泰州”,有喻国家安泰之意。并且泰州治所不变,仍然设在老清苑县故城即后来的奉化军原址。
那么这处老清苑县故城具体位置在何处?可惜清朝以前的史乘都不见记载。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写的《畿辅通志》才提到了这个问题。此志说:“清苑故城在今县东北七里。”这句话中的“清苑故城”就是五代以前的老清苑县城,而“今县”就是清朝的清苑县(在今兴华路北侧总督署小区附近),以“今县”为起点向东北方向延伸七里,正好落在今保定市省监狱和马庄一带。无疑这里就是老清苑县、奉化军和泰州治所所在地了。
02后晋时期的泰州治所公元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自山西起兵灭掉了后唐(被灭时已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石敬瑭以奉送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为贿,在契丹支持下建立了后晋朝。泰州地归属了契丹,契丹仍保留了泰州之名。《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清苑县志》都说“契丹于此置泰州”,“番戎立为泰州”,容易让人误解为这是契丹新置,其实契丹只是在后唐朝原已有基础上的继续保留而已。
公元年石敬瑭死,其兄子石重贵嗣位,为后晋出帝。因为后晋出帝未征求契丹意见就自行嗣位,契丹大怒,从此后晋与契丹关系破裂。出帝石重贵赶紧任命景延广为同平章事、兼侍卫马部都指挥使,集将相于一身,以应付必然发生的大战。果然,于公元年(开运元年)正月,契丹主派兵五万从契丹向南冲来。由于后晋长期戎事不饬,军力单薄,契丹军很快突破防线,先后破贝、恒、邢、沧诸州,如席卷之势全面向南推进。
然而河北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勇抵抗,形势很快逆转。从公元年(开运元年)开始,经过几次反击,契丹军节节败退,失败北归。契丹北归途中大开杀戒,对定州、泰州、易州沿途百姓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杀和抢掠,沿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物殆尽。后晋军趁势收回了被石敬瑭送给契丹的泰州、满城、遂城、阳城等地。从此泰州又回到了后晋版图。
据《太平寰宇记》载,公元年(开运二年),从防御契丹的需要,后晋考虑满城比泰州地理位置更加重要,“以满城县路当冲要,宜立郡庭,用威戎虏,其泰州宜移理于满城。”具体迁移满城时间,据《五代会要》说,是公元年(开运二年)九月,新址在今满城区西北,具体位置待考。今保定省监狱和马庄一带的“其旧泰州复为清苑县”。
03泰州州衙被废至公元年(开运三年)情况很快又发生逆转。据《新五代史·晋本纪》载,本年八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又大举攻后晋,夺涿州,下泰州,扰定州。期间互有胜负,后来后晋军便节节败退。至十二月,后晋军将领杜威、李守贞、张彦泽,见后晋形势不妙,具叛降契丹。后晋随之被契丹所灭,泰州又失。
公元年二月,耶律德光身着汉服,在东京(今开封)登基。他坐在崇元殿上接受百官朝贺,表示自己永远成为了中原皇帝,国号为辽,立今开封为国都。只是好景极其短暂,契丹之举因遭遇中原民众奋起反抗,契丹人在开封只呆了几个月,发现形势不妙,便慌忙于同年离开开封引众北还。
于契丹从开封北撤之机,原后晋的检校太师、中书令刘暠趁机建后汉朝。可惜只过了三年,至年冬,后汉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郭威起兵造反攻入开封,推翻后汉。
泰州州衙曾迁至今满城区西北部
第二年(年)二月,郭威即位建元,国号周,史称后周。后周广顺二年(年)二月,居满城的泰州被废。
五代时期
泰州州衙变迁表
公元年
设泰州城,治所位于老清苑县故城、奉化军原址。
公元年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泰州亦归属于契丹。
公元年
契丹、后晋开战,泰州回到后晋版图。
公元年
后晋将泰州州衙迁移于满城。
公元年
契丹大举进攻后晋,后晋被灭,泰州亦失。
公元年
后周时期,居满城的泰州被废。
按照以上时间段推算,泰州自公元年在今保定省监狱马庄一带建州,至公元年去满城,在今保定东北部老清苑县城故址共存在了17年(这17年中有8年属契丹管辖)。之后从公元年去满城,至公元年被废,共在满城存在了7年。17年加7年,泰州州治和名称共在今保定存在24年。
时间如此短暂,又是动乱年月,先后被后唐、契丹、后晋、后汉、后周所管辖,还变换了两个地方,其衙署建设必定简陋且不成规模,其州治和城建也未见留下任何遗存,甚至连文字记载都难以查到。
尽管如此,虽然“泰州”之名今天已是江苏的地名,但这名称最早出现是在我们保定,这也是保定的一个历史资源吧。
老保定的衙门——宋初保州州衙的变迁保定方志4月22日
要说最近霸屏的几部电视剧,《清平乐》必须要拥有姓名,剧中精良的服道化高度还原历史,细节考究,整部剧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韵,让人叹为观止。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积弊已久,和各北方政权战火纷争不断,其中保定就是宋辽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宋朝初年保州州衙的变迁。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文史资料记录和保管上堪称历朝之最。该朝仅设置的掌管资料记录的职官多达几十种,这些职官对国家治理、地方管理、公文谱旨的记录收藏几乎面面俱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收录体系。可惜关于宋初保州的设立,以及州衙的具体地点,宋朝的这些史料却记录不详。所以明万历年间冯惟敏写《保定府志》涉及保州州衙时曾说:
“旧志不著筑城之始,亦不志所在。”
由于宋朝史料的疏阙,导致后世志书作者们常憾叹“前代沿革不一”(康熙《清苑县志》),成为保定城建史的一个缺环,给此项研究增加了难度,这实在让我们遗憾。
最初的保州州治所在地比如,宋初时的保塞军和保州的治所最早是设在了今保定旧城区(以旧城墙为界)之内,还是旧城区之外?如果是在旧城区之内,具体地点在今城内的什么位置?如果是在旧城区之外,具体又在什么地方?又是什么时候从城外搬到了今保定旧城区之内?这些疑问就一直是个人言言殊的话题。对此,笔者倾向于宋初保塞军和保州的治所应该是设在了今保定旧城区之外。
我们已经知道,今保定所在的这个地面,历史上最早叫清苑县。该县最早是北魏时期所建,当时是于北魏太和元年(年)析北新城(治在今徐水空城店)南境而置。最早的清苑县城,按雍正《畿辅通志》和光绪《畿辅通志》均言:“清苑故城在今县东北七里。”据此方位我们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是在保定旧城区之外的今保定东北方向的省监狱和马庄一带。
马庄村内的一处高地,不知与清苑故城有无关系
后来此处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五代,一直是不同衙署所在地,名称先后叫过清苑县、永宁县、乐乡县、奉化军、泰州。后来,泰州州治于公元年离开此地去了满城西北部。
公元年宋朝建立,今保定地域成为与辽朝相接的边疆地带。这时候在北宋一侧的今保定城地面上曾有过平戎军、保塞军、保州三个建制。现在人们一直不好确定的是,这三个建制是在今保定城的什么位置?例如是在旧城区之内?还是在旧城区之外?对此,清同治《清苑县志》说:清苑故城所在地“宋初为平戎军。”可见该志书认为平戎军是在旧城区之东北方向的省监狱和马庄一带,即老清苑故城。
那么保塞军、保州在哪里?成书于宋太宗时的《太平寰宇记》说:
“皇朝初(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年)升为保州,仍割清苑县属之。”
可见《太平寰宇记》认为当时的保塞军和后来的保州,都是建在了旧清苑县城这个位置,即今保定东北方向的省监狱马庄一代的老清苑故城那个地方。
如果按这两部志书所言,今保定东北方向的省监狱马庄一代的老清苑故城,在宋初为平戎军,不久又改置保塞军,20年后升保塞军为保州。保塞军治所从始至终都是在老清苑故城所在地,并未在保定老城区存在过。而保州治所则最初时也是在老清苑故城设立的。这样,今保定东北方向的老清苑故城,从北魏太和元年(年)设清苑县开始,至太平兴国六年(年)升为保州,期间历经清苑县、永宁县、乐乡县、奉化军、泰州、平戎军、保塞军、保州等八个建制治所,时间长达余年。
然而,后世之人形成的史料对此却出现了偏差,与宋初形成的《太平寰宇记》所记相去甚远。例如元朝末年写成的《宋史》,其中《宋史·李继宣传》有这样一段话:
“(太平兴国)五年(年),(李继宣)奉诏修长城口、平塞、威虏、静戎军、保州。”《宋史·刘遇传》又记载:(刘遇)于太平兴国五年(年)被任命为保静军节度、幽州行营都部署,并“护筑保州、威虏、静戎、平塞、长城五城。”
这两篇传记都同时在“太平兴国五年(年)”这一年出现了“保州”字样,这与《太平寰宇记》所说的“(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年)升为保州”相差一年。当然,从以上两篇传记看,李继宣和刘遇当时所承担的修筑五处城防的任务,一个是奉诏而修,一个是护筑,所修的应该都是军事要塞。
从李继宣和刘遇修筑五个军事要塞的时间来看,这时离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失败(年)刚刚过去一年多,且宋太宗又在准备近期内搞第二次北伐,大战在即,所以其财力物力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迁址新建保州。就此分析,按《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太平兴国五年这一年还没有保州。李继宣和刘遇修筑的应该还是在清苑县故城的保塞军。《太平寰宇记》于宋初写成,《宋史》于元末写成,《宋史》晚于《太平寰宇记》近年。按常理说,《太平寰宇记》所记属于当代,其所记“太平兴国六年(年)升为保州”是可信的,《宋史》所记当为误记。
按《太平寰宇记》所说,保塞军于“太平兴国六年(年)升为保州”后,当时保州的治所应该还在老清苑故城那个地方。
保州州治何时移到今保定旧城区保州从最初在保定省监狱和马庄一带,后来又移入保定老城区,即今天的保定市内,则是李继宣到保州做知州的时候。
雍熙三年(年),宋太宗发动的第二次北伐再次失败了。懊丧之下,从此宋太宗彻底绝了收复巨马河及容城、安肃以北地区失地之念,只有退而驻守此线以南地区,极其无奈地默认了现有的宋辽边界。默认边界6年后,《宋史·李继宣》记载:宋廷于淳化三年(年)任命李继宣为已成为边疆的保州做知州,这时离李继宣和刘遇“奉诏护筑”保塞军(原文为保州)已经过去12年了。
这期间北宋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进行休养生息,元气有所恢复,也具备了一定的财力。但是政权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因为此时辽朝的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立国号为“契丹”,契丹又开始频繁南侵,对宋朝形成巨大威胁。保州是契丹南侵的主要通道之一,安全形势严峻。而太平兴国六年(年)置的保州州治,仍在老清苑故城处,这里处于东西走向的旧一亩泉河的北岸,孤悬在外,无险可据,保州州治南移至一亩泉河之南已势在必行。所以,淳化三年(年)李继宣到保州上任后,
“徙知保州,又转庄宅使,(在保州)筑关城,浚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区,造船二百艘,如鸡距泉以运粮,人咸便之。”(《宋史·李继宣传》)
可见他任了保州知州后,朝廷还给他加衔“庄宅使”的级别待遇。从这记载可看出,他信心十足,魄力也不小,在这里着实大干了一番:又是修城墙,又是挖护城河,又是建了逾千处的营房,还造了二百艘船用于交通运输。李继宣这次大动干戈的地点就绝对不是老清苑故城那个地方了。而应是南移至旧一亩泉河南岸,即今保定旧城区了。这样,这一亩泉河就成了新的保州城北边的天然屏障。
保定南北大街不在一条直线上(示意图)
今天,我们实在找不到相关资料,来完整准确描述李继宣“筑关城,浚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区”所建的新保州城规模到底有多大了。
元代元好问在他的《顺天府营建记》中有一句话提到:“(张柔)为南楼,因保塞故堞而为之,位置高敞,可以尽一州之胜。”
可见当时李继宣所建的保州城墙体量不小。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今保定旧城内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东西大街是一条直线,而南北大街并不是一条直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不呈十字交叉——南大街北端止于东西大街连接点,而北大街南端并未起于东西大街连接点,而是从东、西、南大街交汇点向东移了余米作为起点,这样南北大街就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错开了一段距离。
作为平原城市,保州又是在新地面上新建,这里五代后一直是战乱之地,原本人烟就不多,其土地大都为无主之地,为何在一片荒野的平原建城,竟然不把街道建成利于通行的直线,而故意建成不利于通行的折线?城市规划者肯定是有意而为,估计这与边疆城市的安全考虑有关。
比如,契丹骑兵习惯直行奔驰,把城市道路设计成折线,能给从北边而来的契丹骑兵长驱直入造成困难和障碍,可以起到抵御和阻滞契丹骑兵的作用。所以,这种设计当系李继宣建保州城时所为。
从此,有着多年历史的保定旧城东北部的那座县、军、州城池被彻底遗弃了。新的保州城在古一亩泉河南岸拔地而起,这座新城历经宋、辽、金三朝达年,一直到年被蒙古人所毁,后于年又被元将张柔重建。
这里需要再提一下后世有关志书对“保塞军”记录存在的差异。北宋淳化四年(年)李继宣在新址建保州城年后,蒙元时期的元好问来保定考察,曾写《顺天府营建记》,其中有一句“为南楼,因保塞故堞而为之”的话,元好问将位于保定老城区的城墙,记成“保塞故堞”是否准确?《太平寰宇记》不是已经告诉我们“皇朝初(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保塞军”在保定老城区之外的老清苑故城吗?元好问把保定老城区的城墙写成“保塞故堞”,这就把“保塞军”从老清苑故城拉到了今天的保定老城区之内,不知其何所据也。
元好问此言一出,招致后世众多志书跟引,例如明嘉靖《清苑县志》、明万历《保定府志》、清光绪《保定府志》、民国《清苑县志》等志书,在提到明朝以后保定城内的清苑县衙所在地时,都不约而同的有这样一句话:“县治在城内西南,即保塞军故地也。”是招误还是误采?需要进一步考证。
另外,李继宣在新建保州之后,其原与保州同址居于今保定东北部的老清苑县(后为保塞县)治,从安全和方便角度分析,当也不会继续留在旧一亩泉河北岸,应该也一同移到了今保定旧城区之内。由于缺乏资料,宋初时的清苑县在今保定旧城之内的新县衙具体地点不详。
还有,按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明清以后的地方志所记分析,李继宣迁建保州到今保定旧城区之后,他的衙署可能就在民国前的旧清苑县衙处,即保定市兴华路北侧的总督署小区一带。
总之,今天我们追述保定城的建城史时,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李继宣,李继宣才是今保定老城区的最早肇建者、设计者。李继宣那次建城才是保定城建的最早滥觞,而二百余年后张柔的那次建城只是毁后重建。
老保定的衙门——张柔重建保州与“北衙”设立保定方志年4月26日
在老保定城的城建历史上,除去北宋时李继宣来保州任知州时的那次立城肇建外,元朝时张柔对保州城的毁后重建亦有重要意义。
张柔的那次重建活动,被与张柔同时代的元朝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所写的《顺天府营建记》记录了下来。文中全面记载了张柔那次对保州城的重建过程和效果,让我们因此知道了近年前保州城曾经有过的城市布局和繁华风貌。那么,张柔重建保州后,他的都元帅衙门建在了哪里,是建在了宋朝李继宣的保州州衙所在地(即民国前的旧清苑县治)?还是另选了新址?元好问这篇文章只提到了“北衙南宅”四个字,说明张柔的衙门向北移动了,至于具体移到了保州城的什么位置?元好问没有说,这是他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到可惜的地方
01保州被毁和张柔其人
在讨论“北衙南宅”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张柔那次重建保州的原因和过程。
自从北宋保州知州李继宣于公元年将州衙从今保定省监狱和马庄一带迁建至今保定旧城区之后,随着年北宋被金所灭,保州属宋达年。之后,保州城属金朝管辖,这里亦成为金朝顺天军节度使驻地(为了指称方便本文统称保州)。年蒙古军队攻下保州城,结束了金朝对保州城达86年的管瞎。这样两朝合计,这保州城共立城年。可见,经两朝如此慢长时间的经营,保州城应该已经布局成熟,功能完备,城防严整,是一座相对繁华的北方城市。
年,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率领下攻金,蒙古军于同年十二月十七日到达保州城下。守城金军和被驱赶的城内百姓,纷纷登城防守抵抗。因城防严固,且有火炮,蒙古军竟久攻不下。后蒙古军搭梯强攻,城防方破。蒙古军攻入保州城后,恼羞成怒,先杀光战败的金军和抵抗的百姓,继而挨家挨户搜人,除去有技艺的工匠被缚带走外,其他老幼悉数杀尽,然后举火将所有房屋烧光。蒙古军屠城后,整座城市内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城内已无一人,也无一间完整的房屋,一座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城市彻底变成了一片废墟。烧杀完后,蒙军并不经营,也不停留,立即飞身上马,带上抢来的金银布帛,迅速向着下一个目标奔去。
十五年后,蒙古将领张柔与这座荒废的城市发生了联系。
张柔雕像(网络图片)
张柔是金末元初易州定兴人,其出生时,因保定地面属金朝管辖,故张柔为金朝人。此人自幼习武练棒,后乘机聚众结寨,招兵买马,成为定兴一带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遂引起金朝统治者的重视,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青州防御使等职,后来竟然官至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
后来蒙古南侵攻金,张柔率军在狼牙山一带抵抗蒙军,战斗中被蒙军俘虏,后率众降蒙。蒙古人为了笼络稳固他,承认和保留了他在金朝时的职务和待遇。易帜归蒙之后,张柔便调转枪头,向金朝的残余势力发起进攻。只两年时间就拿下了保州周边30余座由金朝控制的州县城寨。成吉思汗大喜,遂任命张柔为行军千户、保州一带都元帅。从此,张柔正式成为蒙古将领,驻地满城。
张柔的指挥部驻满城达8年。由于满城地偏逼仄,不利于控制所辖地盘,也不利于指挥作战,遂有意将指挥部向东搬迁。年春,张柔踏上了保州城废墟,这时离保州城被毁已经十五年了,这里仍“无寸甓尺楹”,更无居民,废墟上遍地累累白骨、没腰荒草。但他看出了这是一块基业宝地,决心移镇重建这座城市。
02元好问笔下的保州重建
张柔重建保州23年后,元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于0年来到保州,应张柔的副帅贾辅之请,写下了著名的《顺天府营建记》。为何元好问将文章的题目写为《顺天府营建记》?这是因为元朝的时候保州是“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所以简称“顺天府”。
元好问的这篇文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了解张柔其人和保定那段城建史的资料。在他这篇文章中,先简要客观介绍了张柔的个人历史,以及他重建保州的原因。接着叙述了张柔来保州立足、网罗城建人才、引水入城、挖置塘溪的过程。文章肯定了张柔在城建方面的才华和周密构思,如:“侯心计手授,具有成算。”“乃度地之势,作为新渠。”“城居既有定属。”赞扬了张柔的实干精神,如:“披荆棘、拾瓦砾,力以营建为事。”“市陌迂曲者,侯所甚恶,必裁正之。”
除此之外,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了张柔在保州废墟上,开辟街市,建设署廨,修筑庙宇,辟建园囿方面的成果。
如“为北衙,为南宅”“为坊十”“为桥十”“为水门二”“为谯楼四”“为庙学一”“为佛宇十五”“为道院十一”“为神祠四”“为酒馆二”“为园囿者四”“为乐棚二”“为水硙者四”等等。他还开河过城,将满城之东的“鸡距泉”“一亩泉”引入城内,使“水之占城中者十之四”,以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在记载这些功绩的同时,元好问还赞扬了张柔在保州的重建中公私分明,不给国家增加负担的自觉性。“宅侯所居,工材皆不资于官,役夫则以南征生口为之,至别第悉然”。这是说张柔在建设自己的正宅和正宅以外的别第时,都不花国家的钱,所使用的劳力也是在南方打仗时抓来的俘虏。
元好问认为,张柔不仅打仗是个“当世莫及”的好手,“况乎土木之计,力有可成者,岂不游刃恢恢有余地哉?”在城市建设上也是个游刃有余的人才。因此元好问在文中最后感慨地评价张柔“侯,人豪也”。并表示“予虽老矣,如获见其成,尚能为其屡书之”。意思是,对这样一个豪杰,只要能看到他的成绩,我还可以继续为他写。
03张柔的“北衙”在何处?
元好问的这篇《顺天府营建记》,对张柔在保州城内大规模重建的描述,几乎面面俱到。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描述只是说了过程、效果和数量,但对渠塘、署廨、宅第、营房、庙观等在保州城内的具体位置,他基本没有交代。比如张柔的都元帅府衙门及住宅,他只说了“北衙南宅”,可是其在保州城内的具体位置,我们从文章中就看不出来。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那时的衙门状况留下了不便。
保定市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
张柔的都元帅府衙曾建在这里
关于张柔重建保州时安排其衙门的具体位置,从元朝之后的史乘和方志资料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明嘉靖《清苑县志》中出现过一次“帅府”的记载:“帅府在县治西北。”这个“帅府”的“帅”指的是何人,该志虽未提,但保定元朝后明朝前有过“帅”称并驻保定的怕只有张柔了,这样此处“帅府”当是张柔的都指挥衙署。但是,该志说的“县治西北”只是个大致的方向,具体位置在哪里并未指明。
另外,清朝光绪年间编的《保定府志》中,有一张保定府城图也可分析出一点端倪。在这张图中,老保定城西部偏北的区域有一条叫“帅府胡同”的街道,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唐家胡同北端以北、南起西大街、北止双彩街,总长约余米。该胡同被冠以“帅府”名称,给我们提供了定位张柔“北衙”的重要线索。
保定街巷胡同的名称来历,虽然有的是约定俗成,有的是根据传说,但大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根据。“帅府胡同”的名称何时出现,光绪《保定府志》没说,但起码在光绪之前就有了。按保定地名专家郝毅生先生的观点,保定城内街道胡同的形成应该始自元代。如果保定城内的“帅府胡同”始自元代的话,那它无疑就与张柔有关了。
这个胡同的位置与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中的“北衙”在方位上大致相符,也与明嘉靖《清苑县志》中说的“县治西北”方向一致。事实上,自元朝以后,这个胡同一带一直是军政衙门所在地,明朝时保定巡抚署衙门驻此,清朝时直隶巡抚、直隶总督、直隶布政使司都曾把衙门设在这里。可见其有久远的历史渊源。
至于张柔都元帅府衙门的建筑结构和职能机构组成,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已难知其详了。现在可以查到的典籍只有比张柔要晚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其中,“公廨”部分有:“拟定随路、府、州、司、县合设廨宇间座数目:总府廨宇,正厅,一座五间,七檩六椽。司房,东西各五间,五檩四椽。门楼一座,三檩两椽。”“按察司廨署,各官廨舍,各衙未曾定夺。”“廉访分司若与总管府设立者,拟合迁置他所为便。”
这些记载实在太简略了,况且还仅是介绍的建筑结构,没有内部职能机构组成的内容。不过我们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也能看出元朝路一级总管府的衙署建筑的大概,其布局估计也是“坐北朝南,前堂后宅,左文右武,八字大门”的结构。既然是该朝的“典章”,说明是硬性规定,虽然形成的时间比张柔时期稍晚,但还是可以作为了解张柔都元帅府衙门的参考。
老保定的衙门——蒙元时的顺天路与保定路衙署在何处保定方志年4月27日
公元年蒙古人铁木真建立蒙古国,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蒙古国和元朝时,今保定先后叫过顺天路总管府(简称顺天府)和保定路,这两个行政建制的衙署具体在何处?有过什么变化?本文分别试做些介绍。
01
顺天路总管府总管
《元史·张柔传》中有这样的时间记载:年张柔重修被蒙古所毁的保州城,并将其都元帅衙门移至保州。年张柔奉调离开保州去南方伐金。年金亡。年在南方的张柔开始率军伐南宋。年,张柔受命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升保州为“顺天路总管府”,简称“顺天路”或“顺天府”。
按照上述记载,张柔从年至年,总共在保州城的时间只有5年。但是,尽管年张柔已经离开保州去南方,保州却一直是他的大本营,并兼任着保州的行政职务。包括年保州升为“顺天路总管府”之后,张柔仍有在保州的顺天路总管府的军民总管职务。这由下列事实可以印证:年﹐他奉调伐金拿下汴京城时﹐张柔将汴京史馆《金实录》和大量秘府图书运回保州,并将汴京城金朝留下的不少耆旧望族﹐护送北归保州;年正月,攻克金朝蔡州时,于战俘中发现了状元王鹗,并将他接回保州礼养,体现了张柔尊重知识、爱老敬贤、看重人才的素质和胸怀,以及对保州社会、文化与政权建设的用心。
《元史·张弘略传》载:“(张弘略)岁乙卯(5年),入朝宪宗,授金符,权顺天万户。从征蜀,以其幼,赐锦衣,令还镇。柔既致仕(1年),授弘略金虎符、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总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屯亳者。”
这段记载说明,张柔第八子张弘略于5年入朝被蒙古宪宗召见,“授金符,权顺天万户”。按照元朝“各路设总管府以治民,万户府以统军”的规定,这时张弘略“权顺天万户”,只是暂时代理统军职务,还无地方职务。说明这时的顺天路总管府总管的地方职务还是张柔兼着。而且,张弘略蒙恩赏职后仍随父亲南征四川,因为年岁实在太小,被准予暂回镇守之地安徽亳州留守。
五年后(1年),张柔退休。第二年(年)蒙古宪宗授予张弘略“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的地方和军队双重职务。只是,他并不在保州上班,而是驻守安徽亳州的大本营,管辖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可惜,至年张弘略因事连坐,被调去京城宿卫,相当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去后任了何职不详。
《元史·张弘范传》载:“至元元年(年),弘略既入宿卫,帝召见,意其兄弟有可代守顺天者,且念弘范有济南之功,授顺天路管民总管,佩金虎符。二年(年),移守大名。”
这说明张弘略被连坐免职入京做京城宿卫后,年忽必烈曾召见了他,期间问到在他们的兄弟中,有谁可以承担顺天路总管府的职务。看来忽必烈的意思是这顺天路管民总管的职务张弘略不能再兼了。见忽必烈征求他的意见,张弘略便推荐了张弘范。忽必烈考虑张弘范有攻打济南之功,便把顺天路管民总管的职务给了张弘范。这一年是年。只是,第二年即年,张弘范就移守大名路去了。
之后,顺天路总管府的领导职务,既不再由张家担任。对此,元朝时容城大儒刘因写的《宣化堂记》提供了一些线索:
顺天治中周侯孟戡,故都运公之长子也。学业淹博,才术通济而深识治体。昔郡牧刘公病且卒,而继者未至。侯以备员主治有声,曾于时丰政暇之际,新其府之公堂。谓是堂者,一道听政之所也,上之化由是而宣。乃大书其匾,曰“宣化堂”。盖亦有意于宣上之化也。且请予记之,以为执事律。予申之曰堂以是名,人登斯堂,苟俸禄于此,待日月于此,行贿辂于此,教化不行,则归之上,风化不美,则归之下,如是则虽有斯名,安用斯名?呜呼,堂既以是名矣,登斯堂者,无负我候,无愧斯名。至元庚午(年)十二月朔。易川记。
可见,从年张弘范移守大名,到年刘因写《宣化堂记》的这5年中,在保州的顺天路总管府的一把手已不再是张家的人了。这期间,有一个姓刘的做该路总管,后来此人较长一段时间患病,直至在任上病逝。刘姓病逝后,朝廷一直没顾上派继任正职过来,这期间顺天路的工作便由一个叫周孟戡的“治中”主持。所谓治中,即路级机构的副职,应该算三把手(顺天路总管府的官员配置详见下节)。按刘因的记载,周孟戡主持工作期间声誉很好,受到赞扬。
02
顺天路总管府衙署变迁
现在我们再看看顺天路总管府的衙署的变化情况。从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张柔于年在今保定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建都元帅府后,这里一直是张柔的大本营。年顺天路总管府建立后,张柔任总管府总管,这里即成为顺天路总管府的衙署。年张弘略接替张柔任总管府总管,及年张弘范接任总管职务,其衙署仍在原址。这样顺天路总管府衙署在张柔都元帅府原址的时间共14年。
关于顺天路总管府后来的搬迁及其搬迁时间,元朝的典籍除去刘因的《宣化堂记》有一些并不明确的显示外,其他均看不到记载。但是,到后来的明清民国时期写的志书,有关记载便多了起来,也具体了,都认为位于西大街的这顺天路总管府后来做了搬迁。
在刘因的《宣化堂记》中,说顺天路总管府治中周孟戡主持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不太繁忙,事情较少的档口,对其总管府的公堂即大堂进行了重建,并取名“宣化堂”,意思是在这样一处听政之所,他要代替皇上宣传教化官民。但是,刘因并没说这“宣化堂”在哪里,没说是在今保定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的顺天路总管府原址,也没说是在另外一个新地方。
但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志书却众口一词,说这“宣化堂”绝对是在另外一个地方,而不是在原来西大街的顺天路总管府,具体说所搬迁到的另一个地方就是今天裕华路上的直隶总督署基址内。这在《大明一统志》、光绪《畿辅通志》、光绪《保定府志》和民国《清苑县志》都有提到。例如《大明一统志》说:“(宣化堂)在(明朝的)大宁都司治,今后堂即其遗址,元为顺天路厅,至元中治中周孟戡建,为一道承流宣化之所。”光绪《畿辅通志》说:“宣化堂……为大宁都司后堂。”
众所周知,这个“大宁都司”是明朝的军事机构,是由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内迁到保定来的,该机构迁保定后其衙署所在地即今天的裕华路上的直隶总督署处。
按照明清民国时期的志书的意见,顺天路总管府的这个“宣化堂”既然是建在了明朝的大宁都司衙署所在地,那说明顺天路总管府也搬迁到了这里,即今天的直隶总督署所在地。
那么顺天路总管府是什么时候从西大街迁到了裕华路?典籍资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对此我们可以分析:年张弘范接任顺天路总管府总管职务,第二年即年张弘范离开位于今保定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的顺天路总管府移守大名,顺天路总管府的衙署应该是这时候做的搬迁,时间约在年之后。
另外,从刘因的《宣化堂记》也可以看出,迁新址后的总管府总管也开始由非范姓之人承担,这正好与《宣化堂记》中提到的刘姓总管和治中周孟戡相衔接。
很显然,顺天路总管府衙署搬到今裕华路总督署处之前,今总督署这个地方原来还没有任何官署建筑,这个新建的总管府衙署就是今裕华路总督署基址上最早建立的第一个衙署。
03
顺天路总管府的官员配置
路为元代行省之下的二级政区。元代路设置总管府,“总管一路之政”,负责辖区司法、行政、财政等项事务。路一般领有府、州、司、县。按《元史·百官志》载,元朝路总管府设“长官”达鲁花赤和总管。
忽必烈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元史·世祖纪三》
达鲁花赤,即“督官”,也叫“监治官”,亦称“官民长官”,掌管总管府印信,虽然品秩与路总管相同,但实权大于路总管,地位在路总管之上。
除去达鲁花赤和总管以外,总管府还设有佐贰官同知、治中、判官、推官各一人。这些官员协助总管处理政务,同知,治中均为副职,判官负有维持地方治安之责。推官负责对州县呈报的刑狱进行预审,有单独的衙署名推官厅。
即“凡遇刑名词讼,推官先行穷问,须要狱成,与其余府官再行审责,完签案牍文字。”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二》)
在佐贰官之下,还有总领六曹、职掌案牍的被称为“首领官”的三个职位,即经历、知事和照磨。首领官职责是统领衙门胥吏,胥吏包括司吏、通事、译史等职,分理官府案牍和日常事务。
总管府还有一些附属机构。除去转运司(负责财富征收和运转)隶属总管府外,各路均设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专管课税征收。后改设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各路还设有平准行用库,置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其他还置有学校、仓库、司狱、织造等机构和官员。
04
顺天路总管府更名保定路
自年后顺天路总管府衙署迁址到今天的直隶总督署基址之后,只过了大约五年左右时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年),元朝政府又将顺天路改为了保定路。我们今天的“保定”之名,即是从那时开始的。顺天路改为了保定路,虽然名称变了,但级别没有变,内部机构和官员设置也未变,衙署地点仍在顺天路总管府迁址后的今直隶总督署处。元朝该处衙署一直存在到明朝建立,时间长达90余年。
老保定的衙门——明代保定城内的中央、府、县衙署保定方志n
保定叫“保定府”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的府,有京府与非京府之别,凡直属南北两京的近畿诸府即为京府,其他为非京府,一般来说京府的地位高于非京府。保定地处北京近畿,并隶属京师(即北直隶),所以保定府为京府。由于保定地位的这一重要性,明朝时保定城内曾存在过大量中央派出机构、府属机构、县级机构和各级军队的衙署,其数量和完备程度明显超过了以前各朝。
01中央派出官员衙署保定巡抚署明朝省一级的地方机构。明初时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时间不长便进行了改革,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年)将“行省”改为了“承宣布政使司”,省级不再以“省”相称。
与此同时,在省级领导体制中又增加了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这样,加上承宣布政使司,在省级领导体制中,形成了“三司”制。这“三司”共同组成省级领导机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发现由于三司各司其职,彼此不相统属,互不协调沟通,导致权力分散,互相推诿,甚至不能及时应付突然情况。
明朝文官画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政府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凌驾于“三司”之上统一节制“三司”,总领一省军政司法大权。其中巡抚一职,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开始时巡抚属于临时性质,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事罢还朝。后来至明宣德年间,朝廷索性就常设巡抚,以后称为定例。保定虽然不是省会,但因地位的重要,明朝也曾在这里派过巡抚。
明代保定巡抚衙署所在地,典籍中多用察院、都察院、大察院、巡抚督察院来代替和指向。其署址的具体位置多描述为:
“在府治北,即元之廉访分司故第也。”(弘治《保定郡志》)“都察院在西门内,元廉访分司故地。”(万历《保定府志》)“大察院在县治西北,即元廉访分司故地也,国朝改为巡抚都御使驻节之所。”(嘉靖《清苑县志》)“巡抚都察院,在城西北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
上述志书所指,最早是张柔的都元帅府衙所在地,后来是原元朝廉访分司故第,具体位置即今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这里即是明朝保定巡抚署衙门所在地应该没有问题。明代保定巡抚署的建筑结构,按嘉靖《清苑县志》记载:
“(建有)后堂五间,左厨三间,右吏舍三间,穿堂三间,两翼房八间,正堂三间,东西厢房六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可见建筑规模不算小。
保定总督署后来,明廷发现,虽然实行了巡抚制,但因巡抚只能节制一省范围,甚至范围更小,出省就不行。有些事,尤其是突发事件,常常涉及数省,为了及时应付局面,明英宗正统六年(年),明廷又开始差派“总督”一职,并增挂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御史职衔,用以节制数省,所以总督官阶高于巡抚。
明代总督职务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后来亦成为地方常设定制。进入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迅速发展,国家形势日渐危机,崇祯十一年(年)明廷在不是省会的保定也曾派过总督,以便统一调动各地力量,用以应付乱局。例如曾给保定派过“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总督”和“保定地方军务总督”。保定总督署署址在今裕华西路新华书店一带。
西察院嘉靖《清苑县志》说:“西察院在县治西北,为巡按御史驻节之所。”什么叫“巡按御史”?在明朝,除去巡抚和总督外,还建立了由监察御史定期巡按地方的巡回监察制度,派御史到地方巡回监察,这种御史亦称“巡按”,书和戏中常有“八府巡按”的说法,就是指的这一职务。巡按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察,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权力的延伸,因此巡按御史虽然一般官阶都不高,但权力却很大,到了地方可以检查军政大事,平反冤假错案。巡按时间,一般以一年为期限。
中央的巡按御史出差在外,其外地办公衙署也叫察院,为御史巡按履职之所。
万历《保定府志》说:“西察院在西城下。”嘉靖《清苑县志》说:“西察院在县治西北。”《古今图书集成》说:“(西察院)在西城下。”其位置当在今恒祥南大街中段。
南察院与建西察院稍后保定还曾建过南察院,也是御史巡按的衙署之一。
嘉靖《清苑县志》说:“南院察在县治西北。”万历《保定府志》说“南察院在西察院之左稍南。”当在今恒祥南大街中段偏南的东侧。
02保定府属机构衙署明朝地方的府一级官员配置和内部机构设置,比元朝的路更完备了。府配备知府一名,正四品;同知,系知府的副职,正五品,无定员;通判,原为监察,后参与理府事,正六品,无定员;推官,一名,掌刑名狱讼,正七品。府属下还设有:经历一人,正八品,执掌收发文书;知事一人,为经历的副职,正九品,执掌收发上下文书之事;照磨一人,从九品,管理文书卷宗;检校一人,执掌磨勘六房卷宗文书之事;司狱一人,管理监狱之事。
保定府衙署明朝的保定府衙建在今保定的什么位置?已知最早的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志书,是明弘治《保定郡志》,此志书是保定市最早的地方志。据该志书说,在明朝存在的年间,保定府曾经在两处建立衙署:一是洪武年间所建的保定府衙署,署址在元朝保定路衙署的地方,即今天的直隶总督署之地,明代保定府衙署在这个地方共存在了35年。二是永乐年间所建的保定府衙署,因永乐元年(年)大名都司内迁保定,便将保定府衙之地让给了大宁都司,保定府衙则向东移动“三十步许”重建,址在今裕华路北保定商场略偏东处一带。
今裕华路保定商场偏东一带曾是明保定府衙所在地
移建后的保定府规模不小,弘治《保定郡志》记载当时建有“厅堂、门庑、公廨、吏房、兵仗、军资等库二百余楹”。到成化二年(年),
“知府章律以秋官员外郎来守是郡,撤敝更新,以廨舍狭隘,用钱万缗,易治北保定右卫冠带总旗张通地一段,以广之。”明弘治《保定郡志》中记载。
衙署大院规模已到“西至官街,东至本府永益库,南至旧治,北至官街,规制宏廓。视昔有加,允为北郡之甲观矣”。(明弘治《保定郡志》)说明在向东移动的基础上又向北进行了扩大。
府衙内办公和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永乐初期时,保定府衙署大院内,建有听政公堂和来宣寓公馆,是两所主要办公场所。知府住宅建在办公场所之后。其他副职住宅则在“治南而西”。而“幕官吏胥皆僦屋以居”,(明弘治《保定郡志》)即这些下级官员都是租房住。府衙下属机构一定也是因陋就简。自成化二年知府章律扩建衙署后,随着面积和房间的增多,衙署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就弘治《重修保定郡志》、万历《保定府志》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资料记载来看,保定府署机构及具体位置如下:
经历司负责往来文移及衙署内部事务,相当现在的机关办公厅的部分职能。“在府厅内东”,即在衙署内东部。
照磨所负责勘理卷宗,受发上下文移,磨勘六房宗卷,照刷文卷,记录赃赎等。相当于现在的机关办公室的部分职能。“在厅西垂”,即在衙署内西部。
永益库管理财务及物资的机构,相当今机关会计室。在府厅内“经历司东南”,“府厅东北”,即在衙署内。
架阁库管理档案的机构。“架阁”即贮存档案的木架,数格多层,便于分门别类存放和检寻。明洪武二十四年(年),朱元璋明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随之中央机关以及各级地方机关先后置架阁库。保定府架阁库“在仪门外东”,亦在衙署内。
清军厅军地条块双重管理的负责清理驻军军籍,检查补充兵员的机构。“在府治东”。此机构在府衙大院之外的东部区域,当在今穿行楼街以西。
管粮厅负责粮食管理的机构。“在府治东”。此机构在府衙大院之外的东部区域,当在今穿行楼街以西。
管马厅负责管理本府车马的机构。“在府治东”。此机构在府衙大院之外的东部区域,当在今穿行楼街以西。
太仆寺与管马厅职能类似的机构,但以养马为主。“在府治北”,即府衙的北部,当在西大街区域。
明代监狱
理刑厅负责勘核刑名案件、刑事审判及量度刑罚的机构。在清军厅南,当在今穿行楼街以西。
司狱司掌管本府监狱事务。设司狱一人,一般为正九品。另有配有司吏、公使等人。衙门设在监狱之内,以利防止消息外泄。洪武时建于保定府治西厅堂土地庙内,以四周垣墙与府衙相隔。在“仪门西”,“在断事司西”。此位置即今保定光园处。
税课司负责税收财赋,有大使、副使官二员。洪武时其址在府治东北,有正厅三间,耳房门房各一间。在“在府治北”,说明也在府衙大院之外的北部。
预备仓为管粮厅下属的预备粮库,设在清苑县。
府仓分广盈、左、右、中四仓,为府署直属粮草库。仓内设有地平木板、气楼、明间闸板、门罩、扇面墙等设施,既便于通风,又利于防潮,使所储粮食经年不致霉烂变质。仓大门挂匾额,标明某仓字号。府仓内还有官厅、科房、警钟楼等附属设施。仓内有水井。
明成化时“左仓在府治西北,右仓在府治西南,该广盈为清苑预备仓,中仓为本府草料场”。明弘治《重修保定郡志》又言“广盈右仓为本府草场。”
申明亭这一机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独创,系对百姓讲解和普及法律知识、阐明道理、彰善抑恶、调解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的场所,与洪武五年诏令全国府州县设立。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颁《教民榜》,其中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不经由里老理断的,不问虚实,先将告状人杖断六十,仍然发回里老去评理。这些里甲老人由每里推荐产生,为公认的年高有德之人。因为老人的任务是行教化,理词讼,宣讲皇上的圣旨或谕旨,所以地方上的官员,坊里的百姓,都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凡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各里的里长及县衙的有关吏员,在此对双方纠纷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方可拟状击鼓,由知县、知府升堂审理,判决。
虽说申明亭规模不大,但它是明朝初年对封建法制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和创新,解决了千百年来知县整天被各种鸡毛蒜皮官司困扰,而难以用较多的精力谋一县治理的弊病。即使申明亭中不能调处解决的官司,在场吏员已对事情梗概有所了解,转给知府、知县,审判时就快捷多了,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申明亭《古今图书集成》称“敷言厅”。地点在府治前左方,即今裕华路保定商场前。
旌善亭明朝在府州县设申明亭的同时,与申明亭老人讲法明理、彰善抑恶、辅弼刑治、弘扬正气相配套,也必另设旌善亭。该亭为书写记录当地百姓的善人善事之处,有劝赏旌淑之意。《古今图书集成》又称“癉恶厅”。其地点与申明亭相邻,在府治前右方,即今裕华路保定商场前。
府馆即保定府官员的官舍。万历《保定府志》言其址“在兵备道后,今改为巡道署”,即今裕华路新华书店北侧八一小区北部。
古代府学(参考图片)
府学又称庙学、儒学,为明朝地方官办“三学”(即:儒学、医学、阴阳学)之一,“元中统二年(年)顺天路总管万户张弘略建”(万历《保定府志》)。儒学既是地方教育的管理机构,又是教学场地。“为养育贤才,崇尚儒术,阐明教化之地”。(明弘治《重修保定郡志》)府设教授一人,从九品(徐连达《中国官制大辞典》)。另训导四人(未入流)。该学在保定“府治东南”,当在天威中路与莲池南大街相交处东北角一带。
二程书院二程即程颢、程颐,北宋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二人为同胞兄弟。“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和基石。二程理学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社会规律的“物理”;二是指人的本性的“义理”。明代为了延续和传播二程理学,各地府县都建起了二程书院。万历《保定府志》载“伊川五世祖居博野”,因此保定府是建立二程书院较早的地区之一。保定二程书院的地址,万历《保定府志》言在“府治西北”。
医学府级地方官办“三学”之一,既有医药行政职能,又是医学教育的场地。设正科一人,从九品,另设专职医官。成化五年建,有正厅和门房。医学的地址按照《古今图书集成》和万历《保定府志》说是在“理刑厅右”,而“理刑厅在清军厅南”,“清军厅在府治东”。按照这三层描述,阴阳学地址应在府治东南方向,即今钟楼商城附近的裕华路的南部。
阴阳学地方官办“三学”之一,也叫天文学。明代设在府一级掌管天文的机构和教学场地。教学内容为天文与术数。保定府阴阳学的管理官员名正术,设一人,从九品。洪武初期设官不给禄。明弘治《重修保定郡志》说该学校“粗备”,看来比较简陋。阴阳学的地址与医学一样,也应在府治东南方向,即今钟楼商城附近裕华路的南部。
僧纲司为佛教的府级政府管理机构。佛教在明代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在地方府级专设了僧官,并将其划入政府官员的体系之中。僧官“择丛林中有戒律者授以职。”僧纲司设都纲一人,从九品,副都纲一人。府级僧官不置署,该司直接设在寺院之内,保定府僧纲司设在府治东清觉寺内。“清觉寺”的位置,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言“在府治东南,元至元间建”。光绪《畿辅通志》言“即俗称东大寺”。东大寺在今裕华路与长城大街相交处东部位置。
道纪司为道教的府级政府管理机构,管理所属道教事务。其职官名都纪(亦称道纪)一人,另设副都纪(亦称副道纪)一人。府级道官不置署,而直接设在道观之内。保定府道纪司的位置,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言“在玉清观”。光绪《畿辅通志》说“玉清观在府治西北隅,箭道东,观已废,仅存基址”。即今保定市法院东街和法院西街之间。
古代驿站蜡像图(参考图片)
金台驿亦名金台马驿。该驿始建于宋代。“金台”二字取自战国时燕国燕昭王立志中兴,采纳谋士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以招贤纳士的典故,初期称“金台顿”。金元后改名“金台驿”。明朝洪武七年(年)重置。嘉靖《清苑县志》言为“永乐十三年知府施景昭建”,应为修缮或增建。该机构负责接待使客、递送公文、飞报军情、转运军需。明代驿站平时备有马匹若干,马匹分上中下三等,各悬挂小牌,写明等级,凭符牌应付。驿站置铜铃,遇紧急公务,将铃悬挂马上,飞骑传送,前方驿站听到铃声,立即安排供应。明保定府金台驿址在“府治东南”(万历《保定府志》)。《古今图书集成》言在“县治东一里许”。即今裕华路以南、莲池南大街以东、穿行楼街以西范围内的管驿街小学附近。
寅宾馆“寅”是敬的意思,“宾”即宾客。寅宾馆为接待来府公干官员之所。为府客馆,亦名延宾馆、寅恭堂,相当今天的政府招待处。《古今图书集成》言“寅宾馆,在府仪门外东”。说明此馆设在了府衙内仪门外东部。
土地祠地方官员祭拜土地神之处,除为一地祈福外,亦有官员守土有责之意。明初,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赃六十两以上,都要砍头示众,剥皮立于大堂,其剥皮即在土地祠进行,故这样的地方又俗称“皮场庙”。保定府土地祠在“府仪门外东”,说明此馆设在了府衙署内仪门外的东部。
03清苑县衙署明朝清苑县衙位置按嘉靖《清苑县志》说:“县治在城内西南,即保塞军故地也”。具体地址位于今兴华路与永华大街相交处东北角总督署小区一带。该衙为明洪武中创立,后年久毁坏,永乐十三年(1年)重修,成化五年(年)又重修。县衙署机关部分机构设在县衙内,还有一些机构设在县衙外。
大门县衙坐北朝南,最南部为大门,即进县衙的第一道门,共三间。
仪门进大门后再往前走为仪门,共三间。“仪门”是从外部进入县衙的第二道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所以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生门”或“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通常大开。而西角门则称为“死门”或“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大堂亦名县堂、亲民堂,大堂上书“亲民堂”,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处建筑。这里是知县发布政令、公审案件、举行重大仪典的场所。尤其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坐北朝南,共三间。大堂东西两翼为库房,共六间;大堂左为储集库,高四丈五;右为莲幕厅,即僚属办公的地方,共二间;大堂前的甬道中部有戒石亭;两旁为吏典房,左右各十五间。
明代县衙(参考图片)
宅门大堂后有一道院门相隔,此门居于大堂与二堂之间,这道院门称作“宅门”或“外宅门”,因此门据于大堂后,所以也俗称“后门”。是通入二堂和内宅的咽喉之地,两旁设有“门子房”,是看门人的住所。“门子”日夜轮流值班,闲人免进。门子虽地位低贱,但却是知县亲信,有人若想见知县办事,必须由门子通禀,否则在这里就吃了闭门羹,连知县的面都见不上,就别提办事了。所以许多来访者,尤其是为私事而来者,为求方便,必须先打通门子,通常办法自然是向门子求情送礼行贿。这也是现代人“走门子”或“走后门”的历史渊源。
二堂过了宅门以后,再走即进入二堂,嘉靖《清苑县志》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记为清慎堂,此清慎堂即二堂。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或接待来访者之地。知县除去每天上午升大堂理事外,其他时间多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召见下级,接待来访宾客。此堂为三间。
知县宅二堂(清慎堂)北为知县宅,是知县的内宅,为其日常生活起居的之地。知县宅的东边为县丞宅,即知县副手的住宅。再往东,为管粮主簿的住宅。知县宅的西边为管马主簿的住宅。东南隅为典吏宅。
马厂在仪门东,有房21间。
吏廨仪门之西为吏廨,即吏员的宿舍;吏廨之南,即仪门西南为县禁房,西南为坤地,风水学认为是肮脏之地,故此处常为囚禁犯人治所,清苑县衙的禁房设在这里,类似拘留室,共9间。
申明亭申明为陈述说明之意。申明亭在县衙大门左,3间,其功能与保定府申明亭相同。
旌善亭在县衙大门右,3间,其功能与保定府旌善亭相同。
寅宾馆在大门内、仪门外的东南方向,即县招待所。
急递铺急递铺、水马驿、递运所,并称为明代邮驿三大机构。急递铺掌送官府公文、军情机密件,即行递送,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清苑急递铺共13处,每处设铺司(铺长)1名,铺兵若干。
递运所掌运递官方物资及军需。设大使1人,副使1人,防夫60名,车40辆,骡子头。址在县治西南五里。
张登巡检司掌管地方治安的机构,相当后世的公安分局。在县治南50里,原在满城方顺桥建司,后因清苑张登地处偏僻,盗贼时发,嘉靖十三年于此处改建该司,有巡检1员,吏1名,弓兵25名。
预备仓在县治北。有仓廒5个,房49间。预备仓4处:东仓在县东东村社,西仓在县西魏村社,南仓在县南宋村社,北仓在县北林德社,4仓均在城外。
草场亦称草料场,掌草料储积,出纳等事务。在县治西南,面积11亩,平时保持12万余斤的储草量。
古代草料场(参考图片)
县学在县治东北,今裕华中路与穿行楼街相交处西北角。
文章来源于《老保定丛书》(第一辑)——《老保定的衙门》,作者李占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子静
保定方志横陈百科
纵述历史
宣传保定
传统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